多九公先生写了这么多,最后依旧没找我抄袭的证据,只是说我有企图抄袭、剽窃的倾向。 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为了证明自己有点能力,特别对清源代指临清再解释一下。 清源与临清的关系 据《弈微序》中说,方子振是“徙家清源”;胡应麟说他专门拜访方子振,也是到“清源”;谢肇淛在《国手行赠汪生》诗中曾说,“近代手谈谁称最?清源方生闽小蔡”。那么方子振定居的这个“清源”是哪里呢?
我们查《临清州志》得知,方子振定居在临清。也就是说,古人所称的“清源”就是临清。那么“清源”如何成了临清的代称呢?有人认为,古代曾有清渊县,后并入临清县,因此文人以清渊代称临清。唐朝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故称“清渊”为“清源”。这个说法似乎不妥。查唐代的相关著作,涉及到“清渊”的,一般改称“清泉”,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说,“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况且,宋代、元代的诗文中一般直接写“临清”,也很少见“清源”。一直到明朝,以清源代称临清的文字才渐渐多了起来。因此,清渊避李渊讳而称清源,这个说法是不妥的。
笔者个人认为,明代以“清源”代指临清,似乎和“清源水马驿”有关。据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载,清源水马驿设置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会通河南岸,北向”,有“额马十二匹,马夫六名,飞递公文。马夫二名,走递。水夫二百三十名,及中伙、抄牌、兽医、鞍屉、棚厂、槽铡等项,共夫马工料银二千七百六十七两九钱一分二厘有奇”。清源水马驿是当时运河上的重要驿站,在很多明代史料中都有记载。因此,很多人便以清源代指临清。这可以找到很多诗文为佐证。如明代临清诗人谢榛有诗,《过清源故居有感》;明代聊城人傅光宅有诗《宿清源》。包括前文提到的谢肇淛,他曾两度在聊城境内为官共十几年,对聊城十分熟悉,他曾写过《题清源》《清源行》等诗。
因此,笔者认为,明代以清源代指临清,大致是因为清源水马驿。
分析:从一部分开始,祝记者的企图逐渐暴露了。我在《明国手方子振考》第二部分中已经举出了谢肇淛的诗:“近代手谈谁称最?清源方生闽小蔡。”第四部分“清源何处寻?”中提出清源应该与古名清渊有关,很可能因避李渊之讳而改,但不知具体何时,需要查看唐宋元文献,而明代时清源已频繁可见。有兴趣者请看我的原文。当时我本来还想多解释几句,即清源为清渊的同音转字。后来一想算了,因为严格写起来不知道要花费我多少时间。 祝记者在临清地方志中查到明初有个“清源水马驿”,感觉捞到稻草了,开始攻击我的观点。一篇介绍地方人物的小文章,本来根本不用对地名起源深入探讨。为什么这样做呢?很显然,祝记者希望给人留下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印象,文章是他独立完成的。但这样一来,反而直接暴露了他看过我的文章。聊城读者可能蒙在鼓里,我一看到就知其出自何处。所以,祝记者根本无法抵赖,只得乖乖承认。 大凡地名,总是大地名覆盖小地名,这是我的粗略说法,地名学或许有专有名词。举例来说,门头沟是北京所辖地区,门头沟人外出会自报北京人,而北京人绝不会自称门头沟人。扬州附近有许多小县,那里的人到上海都自称扬州人,遇到真正的扬州府人才会自报县名。“清源水马驿”最多方圆一里大小,又如何能代称临清呢?不信话的可以去向地名学者请教。 ——为什么宋代人写诗,从来没有用清源代替过临清?为什么到了明朝,清源代替临清已经成为共识,包括诗人谢榛(家就是临清的),也要说过“清源”旧居有感。如果真如您所说,扬州附近小县的人,到上海自称扬州人,遇到同乡才会说自己的哪个县的。谢榛旧居分明不在清源水马驿这“方圆一里大小”啊。那您又怎么解释呢?我们土生土长,对自己家乡的名称,应该更加敏感。您不听我们的判断,非要自己拿出个“清渊”来,死活认定清源是清渊因避讳而来的。史书上明明写了,避李渊的讳,清渊改清泉,后来又改了回去。怎么您就非认自己的道理呢? 另外,清源代临清,以驿站代县,不是孤例。 明代谢迁《将至临清感怀》,第一联就是“昔年送严君,清源舣舟待。” 明代吴俨《渡口晓行》,最后一句:“浊流到此应穷尽,遥记清源是驿名。” 明代顾清《临清候闸自辰踰未都水闭门而镇守中人饯其同官于河下 》,第一句“舟出清源万马奔”。 以驿站代县,匪特临清。高邮有盂城驿,明代诗人照样以盂城代指高邮。特举两例。 明代罗洪先《高邮除夕》,第一句: 盂城箫鼓动春妍,湖上云霞接海天。 明代凌楷《高邮》,第一句:盂城劳怅望,烟树一浮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