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标题: 中国民国围棋棋手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5
标题: 中国民国围棋棋手简介
最近广有时间,要把民国棋手梳理一下,争取一周更新两次。
我这个帖子其中定然有错误,还请大家指正,等到贴子在这里刊登一阵子
然后再转发至弈客。让飞扬的朋友先挑挑错,必将在这里错了不丢人,
在弈客那些外人面前错了,就不好了。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6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7 07:04 编辑

首先说明,断定民国棋手的时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如果按出生的日期来计算,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等人均出生于清末;如果按自身的事业巅峰的时代来计算,过惕生的巅峰绝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以如何断定这些棋手的时代,变得十分困难。
笔者早年阅读过赵之云先生的著作。赵先生有“以棋谱证明围棋历史”的观点,本人十分赞同。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1911—1949)有棋谱传世的中国围棋棋手,加以简介。对出生在民国时期棋,但目前没有找到民国时代棋谱的棋手,但在五、六十年代有对局的棋手,如雷永锡、汪振雄等人,这些棋手的介绍会出现在后面的五、六十年代棋手的介绍中。对于民国时期至今没有找到棋谱的棋手,会列在全文之后,简单的进行提及。目的是将来有人按图索骥,找到了这些棋手的棋谱,这是我之所愿。也方便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我国民国时期的围棋棋界的情况。
张乐山、汪云峰等人,主要成名在清末,但由于在民国时期有棋谱传世,所以本文也会对其有介绍。对吴清源先生来讲,他在日本的对局已经十分清楚了,但在国内对局部分,还不是特别清楚,所以笔者统计了他在国内的对局部分,并对其生平作简要的介绍。
笔者收集棋谱是不论联棋或是私下对局,或是让子对局都是一并收集的。
按理说这些棋谱并不是正式对局,按照惯例,并不应该收录。但我国的旧棋谱流失情况十分严重,本着能收集一局围棋历史就会更清晰一些的原则,所以将这些棋谱一并收录了。
大部分民国棋手都在新中国成立后,达到了自身事业的巅峰,所以本文给出棋手的对局的总胜负,也包括这些棋手在建国后的对局。
本文中还涉及了一些传闻对局,因为有些棋谱,笔者并没有收集到,但通过当时留下的一些报道,知道一些对局结果,也将这些结果一并列出。我还推测了棋手的段位或级别,这些段位当然指的都是专业段位,但和现在的专业段位大有不同。当时九段大致让初段三、四子。而级位则是差距1级,大致差距1子。而换算到今天的水平,强九段让三、四子是什么水平,这个大家可以自行换算。
限于笔者的所见所闻和围棋水平,这些和简介只能让大家对这位棋手有个大概的印象,不能简单凭此断定棋手的生平。其中定会有些错误,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
另外著名围棋历史学家多九公老师提供了不少的资料,使得有些围棋历史愈加清晰,在此特别感谢。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6
张乐山
     张乐山(?—1912),安徽合肥人。工诗善画,又善围棋。曾任职山东某县县令。据说一日与客对弈,有钦差过境,竟忘了迎接,被罢了官职。这之后回到了原籍。后又不知何时至北京从名手英星垣学弈
英星垣,生卒不详,人呼小英,旗人。清代最后一个围棋大家周小松时期的二手(当时被大家让二子者)。原本为泥工。自称少年时期研究棋艺极勤,至头触墙壁而不觉。后得到清代大臣孙毓汶的赏识,被其留居在邸中,闲暇时二人手谈。后孙毓汶下世,英星垣才至北京琉璃厂,博彩以资生计。周小松(1820-1891),名鼎,江苏扬州人。清代最后一位围棋大家。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亦作来杉,山东济州人。清朝大臣。咸丰六年(1856),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也许张乐山就是孙毓汶去世时,英星垣要在琉璃厂谋以生计时,才从英星垣学弈的。这样大致推测一下张乐山的年龄。也许孙毓汶去世时,张乐山刚好至北京,找英星垣学弈,当时假设张乐山刚好30岁,这样张乐山当生于1869年。但此只是猜想,没有任何的证据。
张乐山一生未与周小松对弈,因此为憾事。但张乐山如果和周小松对垒,那么张乐山的棋份会如何呢?由于两人未能直接对局,只能按两人和周围的对局者的棋份(两人之间是以什么方式来对局)来推测两人对局是什么样子的。目前能找到张乐山和周小松都有对局的棋手只有一人,此人就是罗诗博。
罗诗博,生卒不详。江苏淮安人。多九公老师根据《罗诗博棋谱》的序言推测,其大致去世于清宣统元年(1909)之后不久。《罗诗博棋谱》目前只有序言,书籍可能没有正式出版。据杭州裴玉泉(生平不详)介绍,光绪初年周小松曾先后三次莅临淮安,然而周小松来一次,淮安或是当时居住在淮安的的诸位棋手皆涨一子,单先由五子深入二、三子者,只有裴玉泉和罗诗博。
周小松和罗诗博目前有对局5局。其中让三子1局,让二子4局,都没有胜负记载。而张乐山和罗诗博有对局15局,张乐山的成绩为6胜8负1不明,两人的战绩稍稍相当。如此推测周小松和张乐山对局大致也是让二子和三子之间。当然考虑到周小松,晚年厚利养神,有意将其他棋手的棋份全部减少了一子。所以,如周小松在自身的全盛时期,是有可能让张乐山三子或者以上的。当然仅凭一人的对局棋份推测,还是稍显证据不足,等待有新的证据再为更改。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8
张乐山和李子干等人多有对局,后逐渐成为当时我国一流棋手之一。
1909年,高部道平由朝鲜漫游至中国,和中国棋手对局。在让先击败张乐山等人之后,张乐山率先被高部道平让二子进行了对局。
高部道平(1882-1951)。出生于东京。17岁入方圆社,师事岩崎建造。1903年入秀荣门下,被直授四段。1912年升五段。1918年升六段。
据高部道平所著的《围棋圣典》的《绪言》中称高部道平前后和张乐山对弈八十余局,张只是胜十三局。《围棋圣典》这本书我没有见过,不知文中所载的张乐山的棋份是被让先二或是定二子的棋份。从高部道平和汪云峰、段俊良等人的对局均是二子对局,没有见到让先的棋谱,所以推测张乐山也是和这两人一样,是被高部让定二子的棋份。
《围棋圣典》中张乐山胜十三局的记载,即使这个记载为正确的,但目前也没有发现张乐山继续改变棋份的记载。如果张乐山被高部道平让二三二,或是让定三,那么日本方面一定会有所记载,毕竟这是击败我国第一高手的记载,日本方面也会借此宣扬。
然而目前只有两人二子棋份的记载。所以暂时以两人之间的棋份就是二子来判断。被四段让定二子,按当时的棋份张乐山应为1级左右的水平。但考虑到张乐山和国内其他的棋手如汪云峰、陈子俊等人都是分先平下,这些棋手都是在高部道平晋升五段之后,还是仍被让二子有多局棋谱传世,也没有高部道平改变众人棋份的传闻,所以稍稍给给张乐山的定位提高一些,推测他巅峰时期,应该也有五段让二子的实力,即初段的实力。或是有更高的水平。
和高部道平让二子对局后,张乐山来到上海,并结识了棋手吴祥麟。吴祥麟和高部道平下了很多局棋,都是在让二子和让三子之间。推测吴祥麟是被高部让二三二的棋份,当有1级水平。而张乐山和吴祥麟对局10局,都是后走,推测张乐山让吴祥麟先,能让1级1先,当有初段的实力。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8
张乐山在北方颇负盛誉,当上海名手设擂台每局棋索五银圆时,张乐山来沪时每局索要十银圆,可见其声望高于南方名手。1912年6月的时,张乐山还和王彦卿有过两局对局,但是到了这年的秋天,张乐山因病入上海广慈医院,不久就因病去世。
目前共收录张乐山共51局棋谱,张乐山9胜18负1和23胜负不明。胜率仅有17.64%。当时有很多对局是不记录输赢和对局时间的,所以这一胜率,是不能证明张乐山的真实实力。以后有机会会将这些没有胜负记录的棋谱,逐一核对其中胜负,相信到时张乐上的胜率绝不是如此。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0 13:09
序言和张乐山部分上传完成
作者: 雨骤流    时间: 2023-10-31 09:51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0-30 13:08
张乐山在北方颇负盛誉,当上海名手设擂台每局棋索五银圆时,张乐山来沪时每局索要十银圆,可见其声望高于南 ...

现在有AI方便多了,用电脑看下胜率也能以此推测结果吧?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1 10:10
雨骤流 发表于 2023-10-31 09:51
现在有AI方便多了,用电脑看下胜率也能以此推测结果吧?

是的,大部分的结果都能推测出来。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0-31 13:14
另外,感谢上面两位老兄的评分或留言。
作者: fengzi13    时间: 2023-11-1 09:05
推敲得很细致。大才只能在民间了,官方靠不住。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 12:53
感谢您的回复
作者: zhongsun2009    时间: 2023-11-1 13:35
非常想了解这段历史,感谢楼主辛苦收集!
作者: 多九公    时间: 2023-11-1 17:05
本帖最后由 多九公 于 2023-11-3 22:20 编辑

大约在七年前我发现一些关于张乐山的档案资料,估计现在国内还无人知道。这些资料将在我写的有关高部道平宣统二年(1910)第一次访华的文章中出现,不过提前给出亦无妨。


张乐山,名之仁,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附贡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选官抽签的云南广通县知县,系属远省。因亲老,七月以近省改选,抽得山东青州府高苑县知县。


根据张之仁(乐山)自报履历,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三十三岁,古人一般记虚岁,故知其生年为同治四年乙丑(1865)。


孔子《论语》中有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就是张之仁取字“乐山”的由来。然而张却是短寿,卒于民国元年壬子(1912),得年仅四十八岁。


张乐山在高苑县任上约一年半,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任职,二十五年(1899)四月解职,期间似乎还有人临时替班。《清实录》中的《德宗实录》(卷四百四十二)记录:“高苑县知县张之仁,闇于听闻,公事竭蹶,即行革职。”


张乐山的县官实际上是买来的。清朝买官的现象非常普遍,邓元鏸监生出身,他在四川的官职也是买来的。不过,张乐山买的是实任官职,邓元鏸则是署任官职,在四川各地临时补缺。实任在《大清缙绅全书》或《爵秩便览》中有记录,署任一般没有。


高部在《围棋圣典》(金龙堂,1934)中说他到中国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对张乐山的授二子局八十多局,其中负十三局。这一记录的最后一条与他的原始记录相符,而前两条都有问题。


高部离开日本在明治四十二年七月间,八月一日进入朝鲜,原来预定同年十一月回国,后来改变计划,在朝鲜一直住到明治四十三年(1910)二月底。三月一日应南满铁道会社邀请从朝鲜京城(汉城)出发前往大连。高部在东北地区住了约半年,主要在大连(旅顺),所到城市还有抚顺、奉天(沈阳)、铁岭、长春、哈尔滨、营口,其中在抚顺住了二十天,其余各地都是十天。


高部于八月十一日从大连渡海到天津,八月二十二日从天津到北京,在北京住了一星期。八月二十九日游颐和园,使高部大开眼界。颐和园当时还是皇家园林,非皇室成员一般不能入内,很可能是肃亲王本人亲自带高部进去的。


八月三十日高部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前往保定,在保定住到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七日经北京回到天津。九月下旬启程往南京,先坐船到上海,再坐火车到南京,住进杨士琦所在的“韬园”。


高部与中国棋手的对局从十月一日开始,最初是分先,采用中国座子规则,最迟十月三日起开始下让子棋。高部在“韬园”住了一个月,后来两次延期在张士瑛家住了二十天,总共在南京住了约五十多天,然后再到上海坐船到大连。原来杨士琦与高部约定再去北京,因发生鼠疫作罢。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一直使用西历(公历),因此上述日期都是公历记录。


高部与张乐山下的指导棋最多,授二子对局总共是72局,胜59局,负13局。杨士琦是安徽泗州人、张士瑛和张乐山都是合肥同乡,二张说不定还是亲戚。汪云峰似乎曾被高部打到授三子。高部的报酬是每星期一百大洋。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3 12:57
感谢九公老师的回复,老师的博学令人钦佩,期待老师早日讲这些史料收集成册,以传于后世。

麻烦问问老师,当时是一方净胜四局改变棋份,还是六局。按当时让二子的72局,胜59局,负13局的成绩,张乐山应该至少也被降到,定三子了。不知当时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对棋份的改变,在我见到的文章中都没有,如果有这方面的记载,也会反过来推测我国古代改变棋份的情况。这将是很重要的一个史料。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3 12:58
总之,感谢九公老师的资料,恶会根据您的贴子重新修改我的文章,十分感谢。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3 13:01
方金题
方金题(1846年—?),名锡荣,字金题。浙江嘉兴人。1920年74岁的方金题和来访的加藤信五段进行对局,所以推测其生年为1846年。
方金题在清代的一些围棋事迹,已经多不可考。笔者只知道光绪丙午(1906年),方金题给棋书《楚游弈录》作序。
据《王子宴小史》一文提及,方金题是周小松时代的二手,民国二年(1912)时,方金题让王子宴四子。《王子宴小史》从字体上判断,或是是文中的一些对局记录的记载来看,推测就是棋手王子宴自己所写。这样大致会了解方金题和周小松的棋份。但目前也没有发现方金题和周小松的棋谱,所以还要等待新的证据证明方金题和周小松的棋份
方金题不仅指点过王子宴,还有亲传弟子为曹均石。曹均石是解放初上海的地区的围棋好手,后来成为了上海《围棋》月刊的编辑。
大约在1911年至1916年间,高部道平让方金题二子,结果方金题以七子半的优势击败了高部道平。此时方金题在最少65岁,最多已经70岁的情况下,面对比自己小36岁的对手,能获此胜利,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20年7月,加藤信五段访华。
加藤信(1891—1952),生于东京。1907年拜师广濑平治郎,1908年初段。1913年三段。1919年五段。1921年晋升六段。1924年参加日本棋院工作。1942年被推举为八段。有“黑甲将军”之称。
然后1921年正月,铃木为次郎六段访华。铃木为次郎(1883—1960),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师从岩崎健造。1907年三段。1912年四段。此时和本因坊秀哉受先连胜,有“旭将军”之称。1914年五段。1919年六段。1957年日本棋院授予名誉九段。门下弟子有:木谷实、关山利一等。
加藤信和铃木为次郎都让方金题三子,各有两局棋谱传世。可惜都没有对局结果。估计这两次交手都是两人让方金题定三。被五段让定三子大致有1、2级的棋份,被六段让定三子,大致也是1级的棋份,但是考虑到加藤信和铃木为次郎对阵时,此时方金题已经74、75岁的年龄,此时能下棋必然也不是当年巅峰的棋力了。综合推测方金题巅峰时期应该至少有两人让二子的水平,即初段的实力。
目前只找到了方金题5局棋谱。方金题1胜4胜负不明。胜率2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3 13:02
今天上传方金题的内容,全部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3 14:03
从方金题和丁礼民来看,这些70多岁的老棋手,对高部的成绩,或是当时五、六段让二、三子的成绩比这些当时4、5十岁的棋手要好。是否这些老棋手得益于当初和周小松下过很多指导棋,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不客观了,当时的棋谱和传闻我们见得还是比较少,不能一概论之。

作者: 多九公    时间: 2023-11-3 22:04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1-3 12:57
感谢九公老师的回复,老师的博学令人钦佩,期待老师早日讲这些史料收集成册,以传于后世。

麻烦问问老师 ...

高部出游朝鲜、中国是有日记的,详略不明,自述记录游颐和园的日记写的最长。1912年三月高部回国,五月间,有三家围棋杂志同时刊出高部出游朝鲜、清国经历的文章,作者不同,文章长短不一,内容各有侧重,最长的文章连载五次,高部本人署名文章连载二次。应该是三家围棋杂志社之间已有协调。


高部没有详细介绍当时是如何决定升降的,而且三篇文章的记录还有些出入。根据高部本人和关星月的文章,第一天(10月1日)采用中国座子规则,中国棋手执白先行,约定如果高部输了,下一局执白先行。执白先行,双方一先一后,实际是中国古棋的分先,不过高部可能并没完全搞清楚。


中方出场的棋手依次是汪云峰、丁礼民、陈子俊,张乐山,中方执白先行,全败。第二天改为高部让中国棋手先,中方四人汪、丁、陈、张也是全败。第三天(10月3日)高部提出授二子,丁礼民、陈子俊坚决反对,认为高部的要求是“侮辱中国的无理之举,无论如何不能答应。”最后,张乐山力排众议,在棋盘上摆下二子,“我来下吧!”


10月4日,高部在寄给关星月的信中,提到已授汪云峰、张乐山二子,胜五、六局。


另一篇署名为“一记者”的文章,预先声明文章是根据高部的日记写的,如果有错的话责任在记者。这篇文章说与高部下对子棋的中国棋手只有汪云峰和张乐山二人,而且第二天高部就要求授二子。


高部一天下四局对子棋的可能性非常小,下二局是合情合理的速度。对子棋下两天,第一天高部是分先的黑棋(后走),第二天是让先的白棋(后走),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话,第三天高部提出下让二子棋虽说有些蛮横,但可以理解。而丁礼民、陈子俊多半还没有与高部下对子棋,坚决反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虽说中国棋手与高部的棋力有明显差距,然而张乐山先认怂了,且一败再败,使丁、陈再也没有与高部下对子棋的机会。


几篇文章都只记述高部授中国棋手二子,没有提到后来有无升降。高部在后来几次访华的某一记述中提到汪云峰升到二子,说明他曾授汪三子。


高部只发表一局对张乐山的授二子棋谱,显然是有意为中国棋手遮丑,毕竟拿了中国人很多钱。





作者: Thaldn    时间: 2023-11-4 08:10
有差距,不交流不竞争才是最可怕的。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5 21:10
Thaldn 发表于 2023-11-4 08:10
有差距,不交流不竞争才是最可怕的。

老兄所言极是。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6:18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7 07:05 编辑

张乐山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6:20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6 08:02 编辑

张乐山部分修改完成,实际这篇文章多次使用九公老师的文章,并且有一些调整和自我想象,希望大家指点。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09
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
首先说段祺瑞在政治上的问题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他对围棋的支持,对围棋的功劳是值得表扬的。当时我国围棋正在式微之际,有了段祺瑞和张澹如两人的支持,使得当时我国围棋在步履维艰的时代,艰难的延续了下去。当时两人有围棋两大护法之称,张澹如和段祺瑞两人也因此并称为“南张北段”。就像陈毅元帅说:“段祺瑞的一生干了很多坏事,但对围棋还算干了些好事。”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段祺瑞常喜欢佛经、搓麻将和围棋。下面说一下他在围棋上一些战绩。
1909年时,高部道平来到我国,与段氏父子对弈。当时让段骏梁二子,让段祺瑞六子。高部道平和段祺瑞两人互有胜负。
1914年1月25日,中村善一郎三段和段祺瑞有过交手,段祺瑞被让四子获胜。中村善一郎三段此人的生平,笔者不详。
1914年至1915春天时高部道平再次访华,此时让段祺瑞四子。
后来在1917日本的一个剪报上,笔者发现了高部道平五段让段祺瑞三子的棋谱,棋谱上没有标注具体的时间,但标题是围棋新局,当是1917年初两人所下,这局段祺瑞中盘获胜。
1917年9月,汪云峰的《问秋吟社弈评初编》刊行。其中记载有多局高部道平让段祺瑞二子的棋谱。证明此时高部道平已经开让段祺瑞二子了,具体两人何时开始让二子,目前还没有确实的记载。
后来1919年11月间,本因坊秀哉访华,棋份是让段祺瑞三四三,这个棋份实际上承认了段祺瑞有初段水平。秀哉也在自己写的一本叫《本因坊棋談》的书中,记载了段祺瑞为“初段格”的水平,意思就是段祺瑞有初段的资格。
本因坊秀哉(1874-1940),二十一世本因坊。原名田村保寿,生于东京。八岁能棋。十三岁入段。1892年改入秀荣门下,同年升四段。1897年五段,1900年六段,1905年七段。1908年袭本因坊位,升八段。1914年被推举为名人。棋风雄肆奔放,被誉为“不败之名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第一高手。
1926年正月五日,段祺瑞在自己的文章《因雪记》中记载了他曾经让汪云峰三子两局,并且均获胜了。而且是先和别人下了两局,然后再和汪云峰对局,并获胜。这个文章后来被收录到《一士类稿》中。1927年在天津,段祺瑞还让过惕生三子,并且中盘获胜。此局目前还在传世。

看到上面段祺瑞的一些围棋战绩,如果和当时国内棋手横向比较,单从棋份论,如段祺瑞真是实力就是如此,段祺瑞绝对算是当时围棋界的一流棋手,那么,我国围棋历史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09
然而,仔细梳理段祺瑞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不难发现一些疑问。
段祺瑞从1910年44岁开始被高部道平四段让六子,至1917年9月51岁时被高部道平让二子,经过7年时间进步了四子。此时已经和国内一流棋手汪云峰、顾水如、段俊良棋份相同。
然后至1926年5月,60岁的段祺瑞居然能让原来和自己棋份一样汪云峰三子,此时还是先和别人下了两局,再胜汪云峰两局,看来段祺瑞还有余力。那么假定此事段祺瑞没有杜撰,那么等于是段祺瑞在9年之中水平又进步了至少三个子的水平。就算是段祺瑞大气晚成,从四十岁开始明显涨棋,但那实际上也是有限的,比如比三十岁的自己提高个四、五个子就令人称奇了,段祺瑞44岁一直到60岁进步了至少7个子,不得不令人产生疑问。
1930年时,大约61岁的汪云峰被38岁的顾水如让定二子进行了十番棋,汪仅仅胜了三局,顾胜七局,按一方净胜四局改变交手的棋份,双方的棋份要变成二三二,而就算段祺瑞1926年也是让汪云峰二三二的棋份。顾水如和汪云峰有巨大年龄优势,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足为奇,而段祺瑞的年龄比汪云峰还要大5岁,在没有什么年龄优势的高龄也能到达和顾水如一样的棋份,这不得不另人生疑问。
有人说也许让汪云峰就是个例。但是到了1927年2月,61岁的段祺瑞让20岁的过惕生三子,并且取胜,棋谱被发表至1936年的《北平棋社特刊》中,至今还在传世。过先生1926年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个人的巅峰,据《沧桑谱》记载1927年4月,过惕生和当时13岁的吴清源下了局二子对局,并且艰难获胜。13岁的吴清源虽然还不是国内第一人,但也绝对是一流高手之一,此时距1928年1月执白击败刘棣怀只有9个月。顾水如应该和吴先生水平差不多了,所以顾先生才让吴清源代他出战。
就算退一步讲,就算此时顾水如还能让吴先生一先,他仍能让过惕生三子,那如此段祺瑞也和顾水如的棋份相同了。顾水如从幼时用功,至盛年才有这样的功力,段先生因该是从44岁开始至62岁才进步至和顾水如一样的水平不得不另人产生疑问。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09
于是笔者翻阅了一些文章,在吴清源先生的自传《以文会友》中有如下的记载,吴先生作为直接和段先生对局过的棋手,所写的文章自然可信度较高。本文转载时去掉了其中一些与段祺瑞无关的介绍:




段祺瑞是1926年4月因为三一八惨案后,他才在政坛上落马。而吴先生说在段将军身边一年不到,那么吴先生应是从1925年时开始接触到段祺瑞并和他下棋。当时吴先生只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但是他还能记得段祺瑞的一些习惯,比如说周日早上开始下棋,段祺瑞下棋很快。所以,吴先生人生第一次能和段祺瑞这样的大人物对局,这绝对是一生难以磨灭的一段记忆。
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解读到以下的三条信息。
首先吴先生认为段祺瑞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有县代表的水平。日本有县、道、府等划分,这些划分都是平等的,都相当于我国的省。说明吴先生认为,段祺瑞的水平相当于日本业余省级棋手的实力。
第二,段祺瑞手下的棋士不敢触怒他,从而都不敢赢他。反过来说,段祺瑞的手下棋士们是可以赢他的,他的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只不过大家为了维持生计, 不能赢而已。当时的棋手,大多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刘棣怀为了能补贴家用,在大年三十还在外面与人朝夕对弈,所以这份酬金对当时的棋手来讲是十分难得的。吴先生当时只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赢了段祺瑞后,照例的早餐也没有出现。其他人如果赢了,一旦段祺瑞发怒,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也不是每局都故意输给他,《本因坊棋談》中记载了1919年秀哉在北京停留了20日,和段祺瑞每天下两局棋,共下了40局棋。段祺瑞身边有很多人给他支招,但是水平还不如他,所以支招无用。如果秀哉连续赢了几局,段祺瑞就会和他协调,让他调整。如果秀哉让的很明显,段祺瑞也会不高兴的。秀哉不会中文,估计旁边有翻译提供帮助。可见就连当时天下第一高手都如此,更何况是其他棋手了。
其三,段祺瑞的基本下法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摸透了,连段祺瑞本人还给他起了个名称叫“公园里建小房子”,可见他用这种方法应该都用过多次了,才有了这个称呼,连连当时年仅十一、二岁的吴清源先生都知道了,并且铭记在心,可见这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如此高手不敢打入他的地盘,对段祺瑞的打入也不敢全力进攻,这样他自然会赢。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11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6 09:12 编辑

民国九年(1920年)沃邱仲子写了本叫《段祺瑞》的书,书中有如下记载。
沃邱仲子原名为费行简(1871,一作1872——1954),字敬仲,笔名沃邱仲子,江苏武进人(一说为浙江湖州人),少时居于四川,晚清文豪王闿运的弟子,民国初年黎元洪主政时期,他曾被四川省推为省代表,1925年任北京临时参政院参政,解放后曾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4年9月6日病逝于上海。


上面的记载十分清楚,段祺瑞如果输棋了,会借他事以骂家人,他的儿子都不敢和他下棋。他人也只能破觚为圆,弗尽其技。意思就是他人也不敢使出复杂的下法,只能改变方法,不敢尽自己所有的技术来赢段祺瑞。沃邱仲子本不是棋界之人,但是都知道棋界中的事情,可见此事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了。


1920年10月,温世霖出版了《段祺瑞卖国秘史》一书,其中记载了段祺瑞一些下围棋的事情。段祺瑞当时不仅要下围棋,还比较喜欢麻雀,加之一些政务和有时在军阀混战分散了他的精力。这使我们疑惑,段祺瑞在没有大量的时间来来专研棋艺的情况下,年纪又偏大,他是如果做得进步迅速的。
温世霖(1870-1934)字支英,天津人。清末秀才。天津水师学堂肄业。曾充铁路大臣胡燏棻的书记,直隶督署、天津道署及东征军的幕僚。在津创办天津普育女子学堂,并任《醒俗报》总编辑。1910年在津各省学生组织通国学界同志会被推为会长。曾与《民兴报》社长刘孟扬为解决津浦铁路停车场事件,率领学界同志会学生多人向督署请愿,触怒直隶总督陈夔龙,以扰乱地方罪遣戍新疆。在新疆发表《民主社会之建设》等言论,又被遣戍西藏。辛亥革命后始返天津,曾一度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潜逃山东。袁死后回津仍为众议院议员。1916年积极参加天津人民反对法帝国主义强占老西开的斗争。1923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同年组成全民社任社长。曾去广东投靠孙中山,任广东军政府参事。后返回天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兴办教育等活动。
下图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过旭初在《北平围棋社特刊》中所写的《弈林漫谈》。这本书中有段祺瑞封面题词,还有段骏梁的题词。







其中提到了很多棋手,提出各人弈力各有擅长,但到了段祺瑞的评价只是落了个“热心提倡,而酷好者。”。如果段棋瑞一直是或者曾经是我国一流棋手的实力,那么过旭初至少会多一句棋力高强者。看来在过旭初的潜意识里,没有意识到段先生的棋力是高强的。
1941年近人周家森出版了《象棋与棋话》,其中刊载有《留馀簃弈话》,其中包括了象棋、围棋等典故,从中有一处关于段祺瑞的记载。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见,当时段祺瑞还是有一定棋力的,但是明显不如他儿子段骏梁,屡战屡北。段俊良一度和顾水如、张澹如、汪云峰水
平相同,如果段祺瑞明显不如段骏梁,那么,段祺瑞也一样不如以上这三位。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12
上面是围棋棋史家徐润周先生在《围棋》月刊中发表的《海上棋坛杂忆》。徐老就是当时民国的棋界中人,写文章时是八十多岁了,这样就造成有些记载有些细小的出入,但和上面几篇文章相互印证下,可以看到大家的共同之处,就是段祺瑞不如他的儿子段骏梁,还有大家和段祺瑞下棋时,都有一定的顾虑,有意相让。

前不久回到老家,看到2014年24期的《围棋天地》,其中有一篇《吴清源棋谈》,这篇文章是川端康成根据吴清源先生谈话的内容,并参以自己的理解而写成的。其中谈到了段祺瑞,其他的地方都和《以文会友》的描述差不多,比如段先生周日早上对局,“公园里建小房子”之类的描述。其中川端康成问吴先生:“(段祺瑞)将军棋力是很强吗?”吴先生回答:“是很强,大约有业余四段左右,和青木一男先生差不多”。这是目前为止,我能找到的关于段祺瑞最精确的水平描述。
青木一男我不是太了解,于是查了一下百度。
青木一男(1889—1982)日本长野县人。1916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入大藏省,历任藏相秘书官兼秘书课长、理财局长、满洲事务局次长、企画院次长。1939年当选为贵族院议员。同年8月出任阿部内阁藏相兼企画院总裁,主持制定日本对华经济侵略计划,以财力支持军部,加强侵略战争。后被特派驻南京伪政府大使顾问。1941年2月任汪伪政权最高经济顾问,计划设立伪储备银行,滥发伪钞,榨取沦陷区人民的血汗。1942年任东条英机内阁国务大臣、大东亚省大臣。1944年辞职后任大东亚、大藏两省顾问。抗战胜利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列为重要战犯。1953年当选参议员(自民党),后任参议院大藏委员长、自民党总务。1965年任参议院自民党议员会长。1982年6月25日去世。著有《圣山随想》。
1942年10月20在南京中日围棋文化协会,吴先生八段时曾经让青木一男三子,并且青木一男3目获胜。、棋谱被刊登在《日华手谈》一书中,书中的序言就是青木一男所写。书中没有写青木一男的棋份,大致推测是三四三或是四三四,也就是当时按当时的棋份大致有1级至初段的水平,那么如此推测段祺瑞大致水平也如此。但是吴先生对这种当时政府要员,是否能全力去下,又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课题了。
综上所述,段先生还是有一定的棋力的,但是高手对他不敢竭尽全力,阻碍他的水平提高。而且他还喜欢佛经和搓麻等爱好,加之政务和战争也会分散他的一部分精力,虽然说段祺瑞还是会有一定进步的,毕竟有很多机会和高手对局,但应该进步是有限的。我个人认为他基本上有顾水如、汪云峰等人让二子的水平,就是大致2级左右的实力。但是秀哉评他为初段格,我们便以名誉初段评定他的水平。
至于段祺瑞因为秀哉老是取胜,而不支付路费,秀哉不得已只能故意输给段祺瑞换取路费。或者段祺瑞提议秀哉让先倒贴他36目,而且他要执白,不过被秀哉拒绝了。吴清源先生回国和段祺瑞交手,为了报恩,双方各胜其一这些传闻,由于笔者没有找到这些传闻的原始记载,所以列于文章之末,以备一种观点。
段祺瑞曾和蒋介石建议让吴清源回国,以防止我国围棋人才流失,但当时蒋介石没有采纳这个建议。1936年段祺瑞病逝,我国棋界顿时失去了大的支柱。写本文的原意也不是要抹杀段先生对围棋的功绩,只是不能因此混乱我国围棋历史,不能让广大棋友误会他曾是我国的一流棋手。
目前发现段祺瑞的棋谱共25局,传闻对局有4局,段祺瑞共14胜3负1和1打挂10胜负不明。胜率48.27%。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6 09:13
段祺瑞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0 09:29
肃亲王
肃亲王善耆名为爱新觉罗·善耆(1866年3月15日—1922年3月14日),字艾堂,号偶园、偶遂亭主人。满洲镶白旗人。生于北京。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父逝世后,善耆袭封肃亲王爵位。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后逃至日本占领的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女间谍川岛芳子生父。
本文不讨论善耆的政治问题,只谈他在围棋上的过往。
光绪十三年(1888年),周小松第三次入都。就在肃亲王府邸和刘云峰对局10,人称“肃邸十局”。 在肃王府周小松还下过其他的对局,可见肃亲王对围棋还是很热爱的。不过当时应该是善耆的父亲在世的事情。善耆本人也下棋,有一定的棋力。
目前能找到善耆最早的棋谱是1915年1月以前被高部道平让五子的棋谱。高部道平假设当时为五段,那么五段让五子,大概是3级的水平。
大正五年(1916)七月,方圆社向肃亲王赠送初段。但实际上这个初段也属于名誉初段,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1917年关源吉五段访华,仍然让肃亲王五子,也就是这时肃亲王的棋力没有怎么提高。关源吉五段
1919年7月末,濑越宪作五段和善耆对弈,让其善耆三子。当时访华的日本棋手没有不去拜访善耆。
濑越宪作(1888-1972),生于广岛。濑越宪作是日本近代屈指可数的围棋大家,棋力高强。主要著作有《御城棋谱》(十卷)、《明治棋谱》。1908在东京与铃木为次郎三段弈试验棋六局,获三段。1911年四段。1916年五段。1921年六段。1924年与高部道平、小岸壮二等游说大仓喜七郎筹建日本棋院。1926年七段。1942年八段。1948年任日本棋院理事长。1955年引退,被授予名誉九段。

上图就是濑越宪作五段和善耆(右)对弈的照片。
1919年秀哉来访,也是让肃亲王五子,被九段让五子,大致有1、2级的水平。但是由于日本方圆有初段相赠,也可以名誉初段看做是他的水平。
民国十一年(1922年)肃亲王病死于旅顺,享年56岁,运回北京肃亲王墓地安葬。溥仪追谥“忠”,全称肃忠亲王。
目前能找到肃亲王善耆的棋谱4局,都是被高手让五子的棋谱。肃亲王2胜1负1和。胜率5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0 09:29
第四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何礼士    时间: 2023-11-12 09:37
高手在民间,楼主辛苦了。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2 21:16
何礼士 发表于 2023-11-12 09:37
高手在民间,楼主辛苦了。

感谢老兄的回复。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4 12:08
汪云峰
汪云峰(约1869—?),一作耘峰,名富。北京人。对于汪云峰的生年,《围棋辞典》上记录为约1869年,而由赵之云先生等人编撰的《中国围棋史》记载为约为1968年,因为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汪云峰准确的生年,所以先按《围棋辞典》的记录为准,等有新的资料再行更改。
汪云峰早年学弈于名手刘云峰。刘云峰是周小松时代的二手。光绪十三年(1887)周小松第三次去北京时,在肃王府让刘云峰二子进行了10局对局,留下的对局胜负为4胜4负,余下还有两局胜负不明。当时的人为了区分刘云峰和汪云峰,称刘为“大峰”,称汪为“小峰”。
据《庸报》记载,汪云峰多才多艺,凡丝竹弹唱、诗词歌赋均有所擅长,因此清末北京附近的文人墨客多愿与他交往。他经常远游至南北茶楼或是私人棋会。他落子迅速,棋量惊人,往往一天可以连下数十局。下的这样快据说始终生活贫困,不挣到一定的彩金,不能维持生活。
汪云峰在1910年以前和李子干、陈子俊等棋手有过对局,基本上大家胜负相当。属于当时国内顶尖棋手之一。李子干,安徽合肥人,水平在张乐山让先和分先之间。陈子俊(?-1914),有报道说陈子俊名谔,字子俊,又字旨儁(隽),号仲子,善书法,偶作丹青。不知此报道是否正确。因和周小松是同乡,所以陈子俊闻局甚多。水平大概是在周小松让二、三子之间。
1910年10月汪云峰和张乐山和来访的高部道平四段对局,初分先,后被让二子。据高部道平某次访华提及,汪云峰升到二子,估计被降至二三二,或是更多,然后又升回到了二子。
1911年,汪云峰写了《残局精变》一书。书是否正式出版,尚未可知。1917年,汪云峰正式出版了《问秋吟社弈评初编》,将当时名手和高部道平对局,加以评论。其中有16局被高部道平让二子的棋谱,所以,目前假定汪云峰有高部道平五段时让二子的实力。即初段水平。
在目前找到的汪云峰的棋谱中,对吴祥麟的棋谱工有12局,巧合的是均是吴祥麟先行,这些棋谱绝大部分都是出自吴祥麟自己出版的《围棋丛编》中。所以推测是汪云峰让吴祥麟先,而吴祥麟有大量的和高部让二子、三子的棋谱,推测有1级至初段的实力,而汪云峰能让其先,如此估计也有初段的实力。
1918年秋,广濑平治郎六段和当时年仅17岁的岩本薰初段一起访问中国。广濑平治郎(1865—?)39岁始入五段。47岁进六段。1921年继方圆社长之职,即于是冬推升七段。岩本薰(1902—1999)1917年入段,1967年九段。1945年在经历原爆对局后,击败桥本宇太郎获得第3期本因坊,号薰和。
广濑的让子技巧高于高部道平,当时我国的名手汪云峰、潘郎东、吴祥麟都被他让三子。相传广濑不仅杀路凶猛,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对局时神态冷峻,所以中国棋手背地里给他取了“独眼龙”的绰号。不过在这次比赛中栽了一个跟头,广濑让汪云峰三子对局,汪云峰利用古老的“金井栏”定式,让广濑序盘吃了大亏,从而败下广濑败下阵来。著名棋史家徐润周有诗赞之:平生快意问秋翁,金井栏胜独眼龙。秋翁就是汪云峰,因为他刊刻了《问秋吟社弈评初编》。如按棋份是汪云峰应该是被广濑让定三,大致推测汪云峰就是1级的实力。考虑到广濑的让子水平很强,所以我将汪云峰实际段位稍稍提高一些,即推测实际有初段的实力。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4 12:08
1926年时,汪云峰和吴清源有过对局,当时要求吴先生用“座子”和他对局,1926年夏天已经六段的岩本薰和小杉丁四段访问我国,和吴清源先生对局。岩本薰让吴先生三子两局全部是吴先生获胜,让二子岩本胜2目。等同两人下了个三二三,被六段让三二三实际就是初段水平。吴先生被小杉丁四段让二子,还获胜了,估计是被让了先二。而吴清源先生和汪云峰先生对局,还是先行,但是内容上老先生完败。不过因为两人还能平手对局,证明大家对汪云峰以往的定位就是初段棋份。
1930年,汪云峰的棋力逐渐下降,被顾水如让定二子下了十局棋,负7局胜3局,按当时的棋份这是要被降级成二三二的,但汪云峰年过六旬,棋力衰退无法避免。此时,刘棣怀等人都纷纷超过了汪云峰。
1937年第四期的《中国围棋月刊》中还刊载了汪云峰和宋温善的对局,此时汪云峰大致有67岁了。
1939年,汪云峰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和日本的天田朝义三段和西冈国三郎二段对局。《庸报》称他:“虽年愈古稀,但精神矍铄,对局只时,仍似当年气概。”
汪云峰终年约八十岁,民国时期的棋手刘棣怀、顾水如、吴清源均受过他的指导。目前笔者收集有他的棋谱40局,传闻对局2局。汪云峰10胜14负18胜负不明,胜率23.8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4 12:09
汪云峰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7 13:21
唐善初
唐善初(约1867以前—?),扬州邗江人。据当时的《时事新报》报道,1927年唐善初来上海时,年六十余,如此推测大致唐善初出生于1867年以前。
作为唐善初的围棋事迹,笔者多不可考。
1915年以前,唐善初和范楚卿对弈,双方平手对局。
据1917年的《时报》称:“唐善初,广陵名手。曾与周小松先生弈千局,而弈道遂日进。”据徐润周先生记载,唐善初是被周小松让三子。不过目前遗憾的是唐善初和周小松棋谱,笔者一局都没有见到。
1917年之前,唐善初到达上海,未与人对局。不久,就去了泰兴游历。1917年秋,由周美权邀请,唐善初至上海与张澹如对弈,两人胜负相当。《时报》称唐善初:“其艺老成稳健,不亏为邗江名手。能与张君敌者,亦罕矣。”1917年的张澹如绝对有国内一流棋手的水平,所以唐善初的实力也可见当时也是国内的一流好手。
1919年以前,唐善初被高部道平让三子进行了对局,这局至212手,棋谱基本至1目左右的小官子,可惜没有记载对局记果。结尾有此局,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判断胜负。
1920年,加藤信五段也让唐善初让三子进行了对局,此局也一样没有对局结果。估计唐善初这两局都是被让定三子,如此推测,唐善初大致有1级的水平。
因为周小松和高部道平都让唐善初三子,难免有人要将两人互相比较。
由于唐善初指导过年轻的徐润周,徐润周便问唐善初:“小松死后,既无国手专称,我国又没有段位等级,您和小松及高部都是受三子,假如小松也照日本式授段,是否与高部同等(高部当时五段)?”唐善初回答说:“这样比拟未必适合,我对二人虽均是三子,但高部很为吃力,小松则应付裕如。还有一点,人所不注意者,小松晚年名望很隆,各方争聘,除招待盘程外,还送很高的酬金,小松既欲保全其名,且望多得收益,便宣称当前棋界水平已高,凡饶子者均晋升一级,如五子减为四子、三子减为二子等,其实是为了养神厚利,有所保留,而高部则饶子已经让足,故难相提并论。”
唐善初作为直接和周小松、高部两人都有对局的棋手,这样的评论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1927年唐善初再度来沪闲游,访张澹如,聊弈数局。
对于唐善初的棋风,徐润周评价,着法平稳,不耍花腔。目前发现唐善初的对局共7局,1负6胜负不明,胜率0%。这是由于当时大部分棋谱没有结果而造成,不能概括唐善初的生平。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7 13:23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17 13:24 编辑

○高部道平(让三子)    ●唐善初
共212着   1919年以前



  
[attach]187699[/attach]


[attach]187700[/attach]

[attach]187701[/attach]

[attach]187702[/attach]

[attach]187703[/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17 13:24
唐善初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ahhfcn    时间: 2023-11-18 14:00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0-30 13:08
张乐山在北方颇负盛誉,当上海名手设擂台每局棋索五银圆时,张乐山来沪时每局索要十银圆,可见其声望高于南 ...

非常感谢双节棍老师搜集汇总编辑历史资料!
提个小小的商榷意见,“张乐山共51局棋谱,张乐山9胜18负1和23胜负不明。胜率仅有17.64%”,9/(9+18+1+23)=9/51=17.64%,这样计算胜率感觉不妥,除非23局胜负不明的对局张乐山非负即和一盘不胜,否则这样计算的胜率就是错误的。

通常,只要整体里面有部分胜负不明的情况,是无法计算胜率的。
以上,供参考。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0 05:49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1-20 05:57 编辑
ahhfcn 发表于 2023-11-18 14:00
非常感谢双节棍老师搜集汇总编辑历史资料!
提个小小的商榷意见,“张乐山共51局棋谱,张乐山9胜18负1和 ...

谢谢老兄的回复,看来您是仔细看过我的文章的,十分感谢。您的意见我以前也考虑过,就是只计算有对局胜负分胜率。但又想作为文章出现,这样得不严谨。
有人会质疑,如有极端情况出现,就是例如张乐山的另外对局都和棋或是输棋。
反复权衡,还是给出这样的胜率。
实际上最初的设想是不涉及胜率,民国棋手的书籍有些棋谱多不计算胜负,
后来想了想为了文章的严谨性,和后面写五六十年代棋手的简介的完整性,还是涉及胜率。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0 06:38
杨士骢
杨士骢(1870--?),号芰青。安徽泗州(今江苏盱眙)人。清代著名大臣杨士琦的弟弟。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1882年中举人。后来杨士琦得到李鸿章的重用,在此与袁世凯过往甚厚,后来成为了袁世凯的心腹。
杨士琦曾向日本邀请广濑平治郎访华,无奈当时广濑突然生病,没有成行。然后,高部道平成了围棋方面访问我国第一人。
杨士骢在光绪癸巳中举,历任侯补四品京堂,京奉铁路总办。民国初年当选多届众议院议员。其子杨毓珣娶妻袁世凯第四女。
1919年冬,濑越宪作五段来北京访问,和杨士骢对局。让杨士骢三子,两人巧成和棋。估计是濑越宪作让杨士骢定三,那杨士骢当有1级左右的实力。
但是,对这样的名门名人,濑越先生能发挥多少,不能推测。
目前只发现了杨士骢这一局对局,双方弈和,所以杨士骢的胜率为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0 06:39
杨士骢部分已经上传
作者: ahhfcn    时间: 2023-11-23 09:19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1-20 05:49
谢谢老兄的回复,看来您是仔细看过我的文章的,十分感谢。您的意见我以前也考虑过,就是只计算有对局胜负 ...

探讨,如果一定要给出胜率,建议用已知的胜局数作分子,已知胜负结果的对局数作分母,这样计算称之为“已知胜率”(或者别的更好的名称)可能更好一点。张乐山案例,已知胜率=9/(9+18+1)=32.14%,这样是否更客观一点?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4 06:53
ahhfcn 发表于 2023-11-23 09:19
探讨,如果一定要给出胜率,建议用已知的胜局数作分子,已知胜负结果的对局数作分母,这样计算称之为“已 ...

这样的胜率也有些问题,毕竟后面的还有胜负不明的棋局。有些不严谨。
按惯例先写成这样,等不明棋局查出胜负再改胜率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4 15:19
姜鸣皋
姜鸣皋,名汝谟。湖阳(今江苏武进)人。幼居长沙,后移居上海。幼时从当地名手余吉甫学弈。
余吉甫,应该就是余金兆,金坛人。弈品至三手。从光绪中叶就开始主持湘中弈坛,垂三十年。凡流寓湘中,或是湘中当地高手,无不师从余金兆。
姜鸣皋,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曾受先战胜老棋手汪叙诗,名声大躁。汪叙诗是清朝周小松时代的著名二手。和周小松、陈子仙都有过对局。1856年的《稼书楼弈谈》中就有汪叙诗的对局。大致推测与姜鸣皋有40岁的年龄差,棋份应是汪叙诗让姜鸣皋先。可惜目前没有发现姜鸣皋在清代的棋谱。
1916年春,高部道平五段访华,让姜鸣皋二子,双方互有胜负。按棋份应有初段实力。其弟姜汝冀(字作梅)亦有弈名。
根据徐肇立抄录的《故王子宴四段对局自留棋稿总统计》记载,1927年时时,姜鸣皋和王子宴还有过1局对局,王子宴胜出。1923年时,王子宴大致有初段实力,所以姜鸣皋也有初段实力。
目前姜鸣皋有遗局16局,由于没有一局有胜负记载。胜率为0%
姜鸣皋评注过《范西屏四子谱》,发表在当时的《小说月报》上。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4 15:35
范楚卿
范楚卿(约1874-1920?)江苏无锡人。范楚卿过世的日子目前还有争议,就说范楚卿在1914年过世,但1920年时,加藤信五段访华,还和对局四局,所以,旧说有疑问,我将他去世的日子下调至1920年。
宣统二年(1910),范楚卿去南京南洋劝业会,与高部道平四段较量。初对子大负,被让二子仍然失利。被四段让二子由1级实力。
1915年以前,范楚卿与张乐山、唐善初皆有对局,互为对子。
1916年时,高部再度访华,先去了北京,然后至上海,让范楚卿二子,目前尚存棋谱三局,输赢棋谱上没有记载。被五段让二子为初段。
1920年7月间,加藤信五段让范楚卿二子,目前尚存棋谱四局。同月范楚卿还和王子宴对局两局,范都是失利,但都是执白后行。1920年的时候王子宴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自身的巅峰,大致有1级的实力,所以这两局推测是范让王子宴先,能让1级先,就是初段水平。
根据徐肇立抄录的《故王子宴四段对局自留棋稿总统计》记载,1922年王子宴和范楚卿有四局对局,各先行2局,各胜2局。也许范楚卿至1922年还在世,由于没有见见到这四局棋谱,所以暂时将范楚卿去世的年份定在1920年。
范楚卿棋风稳健,棋多以旧法为主。目前发现范楚卿棋谱共16局,3负13胜负不明,胜率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4 15:37
○加藤信五段(让三子)    ●范楚卿
共211着   
1920年8月18日(原文为七月初五)

[attach]187852[/attach]


[attach]187853[/attach]

[attach]187854[/attach]


[attach]187855[/attach]

[attach]187856[/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4 15:38
第七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nanago    时间: 2023-11-24 17:35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1-3 13:01
方金题
方金题(1846年—?),名锡荣,字金题。浙江嘉兴人。1920年74岁的方金题和来访的加藤信五段进行对 ...

请教一个问题,《王子宴小史》中的“王子宴”是否也即“南王北顾”中的王子晏,若是,为何有“宴”“晏”两种写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6 19:28
nanago 发表于 2023-11-24 17:35
请教一个问题,《王子宴小史》中的“王子宴”是否也即“南王北顾”中的王子晏,若是,为何有“宴”“晏” ...

这个是王子晏,我写错了,抱歉。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8:58
何星书
何星书,一作辛叔,名积烨,湖南道县人。画家何维朴子,娴熟诗画,亦好弈。
何星书常云:“学书不能超越先曾祖(何绍基),学画又不能及吾父,故思以弈名。”
   何星书后来寓居上海十年,日夜按谱求之。
   目前发现何星书对局共14局。但均没有发现有对局胜负的记载。胜率为0%.
何星书曾和吴祥麟有对局三局,但是均为先行开局。高部道平五段、加藤信五段和铃木为次郎六段均让其三子,如此推测何星书大致是1级水平。
   1919年本因坊秀哉访华,让何星书四子。推测何星书大致为1段至1级的实力。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8:59
○本因坊秀哉九段(让四子)    ●何星书
共158着   
1919年阴历九月
[attach]187868[/attach]

[attach]187869[/attach]


[attach]187870[/attach]

[attach]187871[/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0
王彦青
王彦青(?—约1913年)一作彦卿、燕卿。绰号“王四麻子”。曾在上海设擂。 1910年曾在南京应战高部道平四段,被让二子,互有胜负。
王彦青曾和安徽高手李子干对局两局,不过两局均负。王彦青和张乐山有平手对局三局,张乐山有初段水平,所以推测王彦青也有初段水平。
目前发现王彦青对局8局,2负6不明,胜率为0%。目前还没有发现他对高部道平的棋谱。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0
伊耀卿
伊耀卿,名鼎。居北京。早有“黑国手”之称。曾为某府坐上嘉宾前后二十余年。
1916年8月伊耀卿和段俊良对局两局,均先行开局。曾被高部道平让二子对局多局,互有胜负。也曾和吴祥麟有多局互先对局传世。
1939年8月,伊耀卿后行和北京名手董乃文对局,失利于对手。
1941年9月,北京举行稷园围棋大会,大会上伊耀卿的棋力已经愈老愈退,邵继廉和金亚贤都让其先,但伊耀卿均负于对手,评论者认为伊耀卿精力已垂,布局尚能占据上风,每至收官十、九失利,固时间长倦而不支。
这之后,笔者就没有伊耀卿的消息了,从1916年至1941年,前后25年,这大致也应该是伊耀卿的主要活动的时期了。
综合上面的伊耀卿的实力,伊耀卿巅峰时期应有初段至1级左右的实力。
   目前发现伊耀卿对局31局,伊耀卿4负27不明,胜率为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0
第八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1
李威如
李威如,名国栋,字威如。安徽合肥人。棋手李子干的弟弟。是李鸿章族亲。
李子干,清代棋手,曾刊印《手谈随录》。他的水平比张乐山、陈子俊等人稍微要差一些。由于李威如没有找到清代时期的对局棋谱,现下被判定为民国棋手。
在清光绪年间,为了能够选出一批围棋高手,李子干、李威如组建了庐阳弈社。曾经在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的支持下,合肥举办过一次大型的全国围棋擂台赛。活动使得北京、江苏等地的20多位围棋名流都应邀来合肥一显身手,被时人誉为“八方弈手会庐州”。
高部道平曾经让过李威如四子。吴祥麟也让过他二子和三子。推测李威如有2至3级的水平。
李威如和徐去疾交好。1929年10月,李威如参与校定了徐去疾的《围棋入门》,并为本书写下了一则序言。
目前笔者收集李威如棋谱两局,传闻棋谱两局。没有一局有胜负的记载,胜率为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1
张静江
张静江(1877—1950),谱名增澄,字静江、人杰。别号饮光、卧禅。浙江乌程人,棋手张澹如之兄。是中国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张静江家族原籍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在明末为避战乱,一支迁居到浙江。共有兄弟七人(张弁群、张静江、张澹如、张墨耕、张让之、张久香、张镜芙)。1895年,18岁的张静江罹患骨痛症,成为跛足,行走不便。不久又害眼病,视力大受影响,因此父亲同意他放弃参加科举考试,改而钻研书画。后有喜欢上了围棋。
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后来孙中山去世,张静江支持蒋介石,后又与蒋介石产生分歧。
1950年9月3日,张静江因心力衰竭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73岁。安葬在纽约郊外。
在围棋上张静江初开始被高部道平让四子。后来改成三子。和吴祥麟和过旭初都是先行开局,而两者多半是碍于对方的声名,才平手相对。真时实力如何,无法得之。
目前共收集有张静江棋谱5局。传闻棋谱2局。共计1胜1和5胜负不明。胜率14.28%.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1
周美权
周美权,名达,字美权,一作梅泉。笔名今觉、寄闲。安徽建德(今东至)人,中国数学会原董事周馥的孙子。中国集邮大家。
1923年开始集邮,先后从外国集邮公司回购了大量的中国珍品邮票。曾获中国“邮王”的尊称。1925年任中华邮票会会长,英国皇家集邮学会于1931年2月12日授其会士称号。
1935年担任中国数学会董事。在国际活动中,他为了维护中国华邮的国际地位而奋力斗争。
在围棋方面,目前只发现高部道平让周美权四子棋谱1局,推测他有2级的水平。胜率目前为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3
○高部道平五段(让四子)    ●周美权
共211着   
1919年以前[attach]187872[/attach]

[attach]187873[/attach]

[attach]187874[/attach]

[attach]187875[/attach]
[attach]187876[/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1-27 09:04
第九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5 09:32
杨寿生(1879—?),名社馨,别名寿生。江苏苏州人,其祖上经营珠宝业,后来杨寿生又在上海开设珠宝古玩店,并在交易所做公债,故资产富厚。
    据其自述,杨寿生少年时曾在上海老城隍庙亲睹周小松弈棋。他棋艺不弱,在棋界颇有名望,棋友们都称他杨寿老或寿老。
杨寿老收藏了很多棋具和棋扇。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次访华,在上海比赛时,陈祖德曾亲自登门向杨寿老借棋具。他收藏的棋扇当中有陈毅老总亲笔题诗的扇子。还有绘画上日本围棋名局的扇子,每扇正反面各一局,都是杨寿老亲手绘制的。每在夏天日换一扇。日本围棋杂志上曾对此作过专门报道。
   据朱伟先生《上海滩棋人棋事》一文记载,杨寿老是襄阳公园的常客。1960年,朱伟先生认识杨寿老时,他柱着手杖,走路一拐一拐,由于听觉减弱,讲话时嗓门提得很高。他为人和善,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经常弈棋。但他只与窦国柱等几位老棋手对弈。
    目前找到了两局杨寿老的棋谱,但都是联棋,没有办法推测他的真实实力,这两局棋,杨寿老1胜1不明,胜率5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5 09:32
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其笔名。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庐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1年胡汉民中举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著作有《不匮室诗钞》《胡汉民自传》《胡汉民自传续篇》等。
1936年5月12日病逝于广州,享年57岁。
胡汉民在围棋方面被高部道平六段时让三子,按棋份推测是初段至1级左右的实力,但是这局棋高部能用出多少的实力,尚不可知。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5 09:33
金芝亭
金芝亭,一作吉芝亭。北京人。幼爱围棋,又善书画。曾经在清庭供职。
金芝亭按年龄是顾水如的前辈,两人相知甚深。1926年顾水如在天津成立天津棋社,特聘金芝亭在棋会中任围棋指导,成为了顾水如的得力助手。
金芝亭的对局不多,目前笔者只能找到其3局棋谱,金芝亭2胜1负,胜率66.66%。这三局全是和吴清源先生所下。
1928年金芝亭和吴清源先生有过分先两局对局,不过是在1928年什么时候所下的,目前尚不清楚,大致推测是1928年比较早的时候所下。第一局是金芝亭执白后行在北京东安市场橘隐棋楼进行的,双方鏖战311手,金芝亭以1目险胜。第二局两人至北海漪澜堂对局,金芝亭执黑再度以2目胜出。
不过当时吴先生的棋是经过一段日子,棋力就有一些增加,到了1928年2月下旬金芝亭和吴清源有过对局。此局吴先生让金芝亭先,并以10目胜出。
1927年11月,井上孝平五段访问我国,让吴先生先进行了三局对局,吴先生1胜1负1打挂。能被五段让先,本身就是三段水平。
1928年1月,吴先生分先战胜了刘棣怀,水平隐隐已经有全国第一高手之意。后来桥本宇太郎四段访华,让吴先生先,两局皆吴先生胜。四段让先是二段实力。所以推测吴先生当时大致有二段至三段的水平。如此推测被让先的金芝亭,大致金芝亭的水平大致在初段至1级之间。
据吴同宾《天津第一家围棋俱乐部》一文记载,金芝亭从1926年以后开始渐渐定居天津,在西开教堂后面开设茶馆,摆棋授艺。1933年,段祺瑞移居上海,金芝亭仍在天津仍继续经营私人棋社。直到40年代初,金芝亭在贫病潦倒的景况中病逝。
下面刊载他1928年对吴清源先生的对局,本局未被《吴清源全集》所收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5 09:36
●吴清源(14岁)    ○金芝亭
共311着    白胜1目
1928年弈于北京东安市场橘隐棋楼
[attach]188250[/attach]

[attach]188251[/attach]

[attach]188252[/attach]

[attach]188253[/attach]

[attach]188255[/attach]

[attach]188256[/attach]

[attach]188257[/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5 09:47
第十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7 08:42
吴祥麟
吴祥麟(1880—1946),名定崧,号络岩山人。南京人,生长于上海。幼年便知弈,后经上海名手李祥生指点,渐有弈名,后有青出于蓝之誉。在棋界驰骋四十余年,是当时棋界的代表棋手之一,徐弃疾的《围棋入门》中评其为“遍游南北,国人皆知其名”。
从目前吴祥麟的对局记录上看,其中最早的对局是对清末的表人物张乐山。
1910年下半年,南京举办官商合办的博览会“南阳劝业场”。在这个博览会中,张乐山被高部道平让二子进行对局。之后张乐山来游沪江,与吴祥麐对弈十余局。目前尚余两人十局棋谱传世。但均是吴祥麟先行,也就是说,可能当时两人的棋份张乐山让吴祥麟先。可惜棋谱没有记录双方的对局时间和对局胜负。
张乐山大致为初段,而吴祥麟被张乐山让先,推测正好30周岁吴祥麐的大致有1级的水平。
吴祥麟和中岛比多吉有过两局对局。
简单介绍一下中岛比多吉。1906至1909年间,段祺瑞出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段氏酷爱围棋,正巧保定附近聚集不少日本商旅,段氏与日本人下围棋经常取胜。后来中岛比多吉路经保定,和段祺瑞下棋,中岛战胜了段。于是段祺瑞又邀请张乐山、汪云峰前来助战。中岛比多吉不敌张、汪二人。但据说仅仅过
了一个多月,中岛棋艺猛进,接近专业初段水平,使几位中国棋手都感到难以
对付。网上查到中岛比多吉在伪满洲国时期,担任过溥仪的翻译等职务,不知是否是前文所提到的中岛。
吴祥麟和中岛比多吉有过两局对局,都是吴先行,推测是大致有初段水平的
中岛比多吉让吴祥麟先,所以当时吴祥麟就是1级左右的水平。
高部道平曾经让过吴祥麟四子。因为旁边标注高部道平是五段,此时当在1912年至1918年之间,不过这两局可能对局的时间较早。棋份很有可能是高部让吴祥麟三四三。被五段让三四三,吴祥麟当时的实力应该有1级至2级的实力。
后来,高部道平在1916年至1918年间数次访华,留下了不少让吴祥麟二子和三子的棋谱,推测当时吴祥麟的棋份是被让二子和二三二之间,如此当时的水平在在初段和1级之间。
民国五年(1916年)吴祥麟到了北京,与段俊良对战百局数十局。当时被段俊良让先。段俊良1914年5月被日本的方圆社授予二段证书,是我国第一个被赠予段位证书的棋手,当时被二段让先,大致也是是1级的水平。
1918年秋,广濑平治郎六段和当时年仅17岁的岩本薰初段一起访问中国。当时广濑让吴祥麟三子。而岩本薰则让吴祥麟先二先。岩本薰虽是初段,但非一般的初段可比,据说至少有三段的实力。通过对两位棋手的棋份推测,当时吴祥麐当时的水平大致为初段至1级的水平。
1920年,加藤信五段和铃木为次郎六段访华,均让吴祥麟三子。两位棋手都是日本棋界的一流棋手之一,非一般庸手可比,从这时的棋份推测,吴祥麟还是1级至初段水平,没有什么变化。
1921年,吴祥麟和赤岩嘉平三段对局,被让先相先。赤岩嘉平生平不详。能被三段让先相先水平是二段。但是由于赤岩嘉平的水平较一般,不能证明吴祥麟的水平晋升至二段了。
在对国内棋手方面,吴祥麟和很多棋手都有对过局,很多棋手都是能和吴祥麟分庭抗礼而名声大躁。这样吴祥麟就像一个尺子,很多棋手击败了他,才从此进入一流棋手的行列。例如王子宴、过惕生等。
据《故王子晏四段对局自留棋稿总统计》记载,1923年,吴祥麟和王子晏共进行了30局的对抗。其中各自先行15局,王子晏取得了24胜6负的压到性的成绩。王子晏比吴祥麟小12岁,当时正是自身最好的时期,吴祥麟落败也就属于正常了。1926年两人再次相遇,这次吴祥麟在3次先行和1次后行中,仅仅获得一次胜利,而在1925年王子宴完成了对山平寿四段的七连胜,水平已经到达三段的水平,如此推断,当时吴祥麟应该是被让先相先,应该有二段的水平。吴祥麟经常和高手对局,水平一定会有提升的。
所以综上,吴祥麟最好时期的水平大致有初段至二段的样子。目前笔者收集吴祥麟的棋谱共有130局,传闻棋谱14局。有对局结果的是8胜3负1和。余下132局对局均胜负不明。胜率0.05%。由于大量对局都没有结果,这种胜率只能作为参考。
三十年代吴祥麟在上海私宅开设听秋弈社,教授围棋。吴祥麟还是民国的出书大家。与黄瀛仙合著《周小松受子谱》、刊刻《围棋丛编》等书籍。1922年编译了《布局详解》一书、1933年编译了《围棋布局研究》。还发现了古谱《秋仙汇选》,并将其部分内容发表于《时事新报》中,为当时的围棋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7 08:42
十二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多九公    时间: 2023-12-9 19:13
双节棍1573 发表于 2023-12-7 08:42
吴祥麟
吴祥麟(1880—1946),名定崧,号络岩山人。南京人,生长于上海。幼年便知弈,后经上海名手李祥生 ...

[attach]188279[/attach]

这张中岛比多吉的照片是三四年前在网上找到的,清晰度较差,出处不明,但确实是他本人。幸好当时及时下载,现在已看不到了。互联网不会记得所有发生过的事。


中岛比多吉(1876——1947),是埼玉县人。中岛家原籍京都,江户初创时即以中岛清右卫门为名,以制作驾笼(日式轿子)为业。比多吉父亲中岛抚山(本名庆太郎)不愿继承家业(已是第十二世中岛清右卫门),转给了兄弟,自己成为一位汉学家。比多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七。兄长中有五位从事或曾经从事与汉学相关的事业,其中二兄中岛端、三兄中岛竦是日本有名的汉学家。五兄开藏过继给山本家,是海军舰艇制造专家,官拜中将。


1900年,比多吉从东京外国语学校清语别科(二年制)毕业,在早稻田大学任讲师。1902年应聘到清国保定府警务学堂担任教官。日俄战争(1904-1905)爆发后,加入桥口勇马少佐指挥的特别任务第四班,在奉天(沈阳)以北虎石台附近铁路执行爆破任务,对俄军进行侧面骚扰,随后调入满洲总司令部工作。战争结束后,比多吉应聘为保定军官学堂翻译,在任五年。此后转入天津日军驻军司令部,为历任日军司令官翻译。1923年,任关东厅外交部翻译科长。1932年伪满洲国组建时,比多吉应聘任掌礼处翻译官兼礼官,1934年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时任执政府咨议,曾陪同溥仪访问日本。去职后在关东州任高级官吏。日本投降后归国。


中岛抚山及几个儿子(至少有三、四人)都好奕。1910年高部道平到中国时,让中岛比多吉三子,和段宏业一样。1934年记录称比多吉为三段,1941年的记录称其为四段。


下面是一张中岛抚山摆棋的照片。似乎是记者赶时间“摆拍”的照片,棋盘上仅有白子,棋形也不对。

[attach]188280[/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0 06:28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2-10 06:31 编辑

感谢老师回复,老师博学令人敬佩。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6:23
余冠周
余冠周,浙江温州人。棋手余孝曾的父亲。毕业北京大学,课余学弈。对当时第一流棋手约差一先。
1914年末,李律阁在天津举行棋会,邀请汪云峰、伊耀卿、余冠周、吴祥麟、潘郎东、顾水如等人参加棋会,结果顾水如获得第一,余冠周不知具体的名次。
1920年正月二十一日,余冠周和吴祥麟对局,对局地点在天津李律阁宅,此局余冠周后行负于吴祥麟。当时吴祥麟有1级左右的水平,所以推测和吴祥麟分先的余冠周也是1级水平。
同年2月,余冠周和潘郎东有过对局,先行的他不敌对手。
1934年,余冠周和王幼宸搭档,在杭州和朱有卿,雷溥华共同下了局联棋。执白负于对手。
1937年4月的《中国围棋月刊》上有余冠周让孙静波三子的棋谱。1920至1937年目前是能够找到的余冠周的生活时代,余冠周棋风稳健。估计余冠周有初段至1级左右的实力。目前也只是发现了这4局余冠周的对局棋谱。1胜3负,胜率25%。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6:24
张澹如
张谵如(1882—?)名鉴,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人。张静江的弟弟。张澹如的父亲是南浔四大巨富之一。他继承了家产,在上海经营买卖。
张谵如本身棋力不弱,又酷爱围棋,因此结识了很多棋友。例如顾水如年轻的时候闯荡上海,就结识了张澹如,两人关系不错。后来董文渊和张澹如关系更加紧密。嘉兴王子晏初到上海时,张澹如聘请为“证券交易所”会计,但只是挂名支薪,使王子晏可以专心研究棋艺。对于那些生活没有着落的高手,张澹如还创办围棋组织,邀集新老棋手对弈,并设对局彩金,由账房逐日登记按月分发。使棋客既有一定收益,又有高手指导,技艺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可谓功德无量。当时张澹如和段祺瑞并称为“南张北段”,是围棋界的两大护法。
下图是张澹如的照片

1916年春,高部道平至上海访问,让张澹如三子对弈数局,推测应该是高部让张澹如定三,当时高部是五段,能被让定三,张澹如当有1级的水平。同年八月,张澹如移步至北京,和段骏梁对弈,对局结果没有记载,但估计是有二段水平的段骏梁让张澹如先,被二段让先,还是1级水平。
1917年1月以前,长滨彦八四段至上海张澹如宅,与张澹如有两局对局,张澹如在先行情况下,有一局是2目负于对手,另一局没有记载输赢。长滨彦八四段的生平笔者不甚了解,据说他1916年8月的时候访问过上海,也许这两局就是1916年所下。棋份推测是双方先二先,被四段让先二,就是初段的实力。但长滨名不见经传,不能就此评价张澹如就达到了初段水平。
1917年春,顾水如东渡日本,但6月间告假期返回上海,当时和张澹如对弈数局,从目前对弈的结果上看,张澹如和顾水如比就要略逊色一些,三局棋中,张澹如输两局。顾的水平当时也是在1级至初段左右,而张澹如差不多也是如此的水平。
1919年,本因坊秀哉至上海访问,张澹如在被让四子的情况下,和秀哉弈和。秀哉当时是天下第一高手,如果这局棋是让张澹如三四三,实际是等于承认张澹如有初段的水平,如是让定四则还是1级的水平。
1920年2月,当时年轻的魏海鸿来到上海,张澹如让其二子还有过一局对局,可惜没有记载什么对局结果。本年6月,加藤信五段访华,让张澹如二、三子各有两局传世。12月,铃木为次郎访华让张澹如二子。通过对加藤、铃木两人的对弈,大致可以推测张澹如有初段至1级的实力。
1923年5月,张澹如执白后行击败了安藤馨三段,安藤馨的生平笔者不甚了解,只是知道他和王子晏有过很多对局。这局推测是安藤馨让张澹如先相先,三段让先相先当是二段水平。
1926年日本诸位高手访华,张澹如提供了不少路费给诸位高手。当时的《新闻报》曾报道他为:“张君澹如,吴兴巨室,屡世盐商,兼营他业于沪,赋性风雅,犹善弈棋....且慷慨好客,谦恭下士。故海内善弈咸集其门,以为一识荆州,荣于万户封侯也。即东瀛名手广濑(平治郎)、铃木(为次郎)、高部(道平)、加藤(信)、都谷森(逸郎)辈来游,皆由澹如先生供给束修旅费,俾教授吾国之学者,年来吾国弈界渐臻进步,胥赖其力焉。”这之后,张澹如被日本棋院授予三段称号。
1927年11月,井上孝平五段访华,让张澹如先二先二局,其中有一局弈和。一局胜负不明。五段让先二是二段水平。虽然日本棋院授以三段,但个人之间的对局还是另行计算的。
1934年,木谷实六段和吴清源五段(当时还未加入日本国籍)至上海,吴清源让张澹如先,张澹如落败。五段让先,当是三段水平。木谷回国后出版了《新布石之针路》一书,在书中认为,张澹如、顾水如、魏海鸿、雷溥华、刘棣怀都具备三段的实力。
1937年,张澹如后手击败朱邭膏初段。这是我目前能够找到的张澹如最晚的一张棋谱。
1942年,濑越宪作、吴清源等人来到上海,承认张澹如有四段水平。
张澹如常往来于杭、沪间,也常去杭州喜雨台弈棋。围棋、象棋皆下,较偏爱围棋。登喜雨台弈棋时,和李友三或关春林弈棋常执白子,既表示棋艺略高于对手,又为输些彩金而显示大方。一天,张澹如登喜雨台弈棋,听说少年董文渊下得不错,就找来下棋。张提议让董三子,结果张连输三局。由于是让子棋,张澹如脸上不失光彩,而董得了彩金的实惠。张向人打听董的象棋水平后,深感“此子有前途”,遂起了提携董的心意。后来,1939年张澹如派他的账房和董一起去了香港,董在香港名声鹊起。
但后来张澹如的生意每况愈下,缺乏现钱,让董文渊将一只5克拉的钻戒去卖。结果董拿到钱后,又去赌博,将钱全部输掉。自知无颜面对张澹如,董只好潜逃回乡。后来,随着张澹如的生意愈来愈差,就此和棋界也就越来越远了。
1951年《新民报晚刊》提及张澹如,说他年高多病,杜门谢客,离开上海已久。但闲暇对局算路敏捷。
   综上,张澹如的水平就是四段水平,可能当时稍微有些夸大,但是三段水平是有的。目前发现张澹如的棋谱99局,张澹如16胜4负5和。胜率为0.16%。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6:26
○本因坊秀哉九段(让四子)    ●张澹如
共239着   
1919年九月(应该是阴历)


[attach]188327[/attach]


[attach]188328[/attach]

[attach]188329[/attach]


[attach]188330[/attach]

[attach]188331[/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6:26
十二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8:40
段骏梁
段骏梁(?-1949),名宏业,字骏梁,一作骏良、俊良。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的长子。清末入保定陆军学堂。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执法处提调等职位。好围棋。
高部道平初次来中国是在1910年。同年8月30日前往保定。在保定时,高部让段祺瑞六子,让其子段骏梁三子。推测当时段骏梁有1级水平。
后来,方圆社于1914年5月授予段骏梁二段证书,这是日本第一次向中国棋手授予段位。以当时的棋份论,在国内绝对是一流棋手之一。
民国五年(1916年)吴祥麟到了北京,与段俊良对战百局数十局。当时被段俊良让先。
1916年8月,段骏梁和张澹如、伊耀卿等人在北京对局。均是后行开局。
当时和汪云峰、伊耀卿、顾水如齐名,本人推测其水平最好时,应能达到三段。但段宏业染有抽鸦片的恶习,20年代前后,段宏业又当上天津正丰煤矿总经理,养尊处优,棋也少下了。逐渐消失在围棋界。
目前笔者收录段骏梁遗局15局,1胜14不明。胜率0.06%。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8:40
陈藻藩

陈藩藻(约1888-1953秋)字砚香,福建福州人。海军出身。曾在上海驻扎。
曾任江南造船所副所长。多才艺,工书画诗文。陈藻藩和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并称是建国前上海“棋界四家”。
陈藩藻少时从林怡书学弈,初学旧法。有出兰之誉。中年以后,陈藩藻参用新法。平时不喜欢对局,对局时很郑重。不喜欢让子,也不常在公共地方露面。徐润周有时请他参加棋会,他会先问有没有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等先生参加,可见他不容易能够被邀请。其文学功底很好,作诗写字都有一定的功力。
1927年,井上孝平五段访华,和陈藻藩对局两局,这两局都是陈先行,但是陈藻藩均负于对手。推测这两局都是井上让陈先二先,如此此时陈藻藩大致有二段的水平。
    1930年陈藻藩在迎战篠原正美小衫丁。目前笔者还没有收集到这些棋谱。也不知道具体的棋份是如何的。
    1942年9月,后行和王幼宸对局,但最终落败,当时王幼宸是三段,推测此时陈藻藩也是三段。
1942年10月11日,陈藻藩被濑越宪作八段让二子,结果对局至72手,双方打挂。顾水如局后研究此局,认为十分复杂。之后,濑越承认陈为三段水平。
1948年,陈藻藩和刘棣怀有过两局对局,皆是陈藻藩先行。当时,刘棣怀是四段,推测是刘棣怀让陈藻藩先相先,此两局双方一胜一负。
建国初,陈藻藩移居至北京。1951年8月,北京举办了抗美援朝捐献象棋、围棋比赛。比赛所得的奖金,将全部捐献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此时陈藻藩在海军供职,工作繁忙,久不事楸枰,但还是参加了这次比赛开始前的联棋活动。使得盛会锦上添花。
    目前发现陈藻藩对局棋谱7局,传闻棋谱1局。陈藻藩2胜5负1打挂。胜率25%.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8:41
●陈藻藩三段    ○刘棣怀四段   
推测先相先     共125着
黑胜五子   
1948年9月8日
弈于上海愚园路750弄31号甲徐润周宅
[attach]188332[/attach]

[attach]188333[/attach]

[attach]188334[/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8:42
顾渊如
顾渊如(1890-1961),顾水如的四哥。围棋上有弈名。
1935年时,顾渊如和范德民对阵两局,两人一胜一负。范德民的水平大约是初段水平,所以推测顾渊如大至也是初段水平。目前也只找到顾渊如的棋谱两局,胜率50%。
顾渊如享年71岁,身后有一子,小名老虎,居杭州。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7 08:42
十三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8 06:23
王子晏
王子晏(1892-1951年8月6日),名咸熙,浙江嘉兴人。民国时代重要的围棋棋手之一。
王子晏初学刀笔吏,后授上尉。后办制革厂,任董事。办证券号,任经理。
1911年19岁的王子晏开始学棋。学棋一年后,王子晏从同乡高手方金题,当时被让四子。方金题曾经被高部道平让二子,按棋份有初段水平。如此推算时年20岁的王子晏当时应该有4级水平。
1915年王子晏遇到上海名手吴祥麟,被其受三子。吴祥麟当年亦大概有1级水平,如此当时王子晏的水平应该还是4级。同时,王子晏发现了不少的日本棋谱,反复揣摩,于是棋风遂变。正是有了这次改变,得到张澹如赏识。
1919年张澹如在让王子晏二子的对局中,发现王子晏对很多日本的下法非常熟悉,惊讶的称其为“乡下之日本通”。当时张澹如大致有初段至1级的水平,让王子晏二子,推测此时27岁的王子晏为2至3级的水平。
1920年王子晏应张澹如之邀,赴上海闯荡。当年加藤信五段来华,让王子晏三子,按当时的棋例,推测28岁的王子晏已经具备有1级的实力。同年,王子晏再遇到方金题时,已经可以执黑获胜了,可见王子晏这几年的进步。
1921年正月,铃木为次郎六段访华,让王子晏三子,目前流传棋谱4局。按棋份大致29岁的王子晏的实力在初段至1级之间。1920年至1921年之间。王子晏和当时名家陶审安、范楚卿、潘郎东、唐善初、张澹如等人对局。开始还被众人让先,后来逐渐渐与王子晏互先对局。1921年9月,赤岩嘉平三段让王子晏先进行了3局对弈,王子晏2胜1负。三段让先是为初段,但赤岩的水平一般,只能证明此时的王子晏的实力还是在初段至1级之间。
1922年8月26日至1926年1月15日,王子晏和陶审安开始了长达三年半的通讯对局,一时传为佳话。日本围棋杂志对此局进行过详细解说。
1923年,王子晏与吴祥麟分先30番大战,在各自先行15局的情况下,王子晏取得了24胜6负的压倒性成绩。同年6月至8月间,王子晏与在上海长期居住的安藤馨三段对局。开始进行进行了29局对抗。目前两人这个时期的对局还存有19局。推测在最晚在1923年3月29日,双方就开始了对局,刚开始王子晏被让先,最早至当年的7月3日,双方大致经过16局的对局,王子宴获得4局净胜,将两人的棋份变成先相先。7月间,估计王子晏只用了6局的时间,就以5胜1负晋升至分先。之后,8月两人分先推测应有7局,但目前棋谱只有5局传世,王子晏取得了2胜1负2和的成绩。就算是未知的两局王子晏全负,也只是王子晏略逊于安藤馨。虽然安藤有三段,但没有什么惊人的战绩,所以不能因此推测王子晏的水平达到了三段。以上安藤馨和王子晏的29局大战,晋升先相先和分先的局数是我推测的,余下时间和成绩都是真实的。
1924年,高部道平六段访华,让王子晏二子,仅86手就宣布打挂。推测两人的棋份是二三二,这样32岁的王子晏保守可以推测为初段的水平。
1925年3月,山平寿四段至上海,和王子晏对局。山平寿四段笔者生平不详。3月15、17、18日山平寿让王子晏先,这样等同于承认王子晏有二段水平。然而次三局山平寿全败。然后山平寿在最晚3月21日开始改让王子晏先相先,不料山平寿仍然失败。最晚4月4日,山平寿不得和王子晏分先,然而王子晏再度获胜。目前只是发现了山平和王这7局棋谱,王子晏皆胜。也许是王子晏七连胜,也许是过程另有曲折,但最后王子晏晋升至和山平寿相同的棋份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标志着从此日本四段棋手轻易想取胜我国棋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此时33岁的王子晏保守估计有二段水平。
1926年日本棋院正式授予34岁的王子晏三段称号。
1927年,同为35岁的王子晏和顾水如进行分先五局争夺。结果王子晏3胜2负稍占上风。王子晏先生遂被众人推为南方棋界第一人,与顾水如并称为“南王北顾”。这也标志着王子晏成为我国国内顶尖棋手之一。同年年末,井上孝平五段访问上海,让王子晏先二先,王子晏2胜1负略好于对手。被五段让先二是二段水平。
1929年7月5日,濑越宪作七段访华,让王子晏二子,棋份是二三二。根据棋份推测是王子晏是二段。但经过了三天的打挂,双方居然巧成和棋。然后,7月10日桥本宇太郎四段让王子晏先。还是经过了三天的打挂居然还是巧成和棋。濑越、桥本均非庸手,此两局证明了王子晏三段的含金量。此两局也成了汪子晏的代表作。
同年12月,刘棣怀和王子晏对局2局,双方一胜一负。当时上海棋界四家之一的陈藻藩三段评价子晏先生言,其官子可与日本高段相媲美。这也是王子晏高水平的原因。
1930年,伊藤甲子三段和都筑米子四段两位女棋手连续访华,均败于38岁的王子晏。
不过,遗憾的是,刘、顾、王三足鼎立的时间太短了。从1930年开始,王子晏因病不能长时间的对局,所以只能暂时告别职业棋界。40年代开始王子晏在上海私宅创办正风弈社。社内订立学员考核制度,按比赛成绩授于段位。是我国私家实施段位创始者。1942年濑越等人承认50岁的王子晏为四段棋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子晏常以指导棋为娱乐,来安度晚年。其中多次指导徐肇立对局。徐肇立也从1949年12月20日被让定四子还输,至后来1951年4月5日被王子晏让二子贴10目能够互有胜负。尽管是让子棋,王子晏也是非常认真的。很多对局都是经过2、3次打挂才告终局,有的居然经过了5次打挂方才终局,可见子晏先生绝对不是敷衍了事的。
1950年11月至12月,王幼宸与王子晏进行了友好交流比赛,两人对局三局。由于王幼宸当时是三段,棋份是由王子晏让王幼宸先相先。结果王子晏因为久疏战阵,三局皆墨。除此之外,王幼宸还指导过钟万勰等业余棋手的棋手。
不料1951年8月6日,王子晏因病去世,享年59岁。是我国棋界的重大损失。
据徐肇立所抄录的《故王子晏四段对局自留棋稿总统计》中记载,王子晏对局共有177局,123胜7和45负2打挂,胜率达到69%。遗憾的是目前笔者只收集了王子晏的棋谱85局,和3局传闻对局,王子晏47胜19胜5和2打挂12胜负不明,胜率53.4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8 06:40
●王子晏三段    ○桥本宇太郎四段   
先相先     共279着
和棋   
1929年7月10日至76手打挂,7月11日至149手打挂,7月12日终局。
弈于上海
[attach]188336[/attach]

[attach]188337[/attach]

[attach]188338[/attach]

[attach]188339[/attach]

[attach]188340[/attach]



作者: Thaldn    时间: 2023-12-18 08:27
平平淡淡中也有刀光剑影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19 09:34
Thaldn 发表于 2023-12-18 08:27
平平淡淡中也有刀光剑影

感谢回复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03
顾水如

顾水如(1892年3月3日-1971年6月19日),名思浩,字水如,小名继龙。浙江嘉善枫泾镇人(今属上海金山区)。其父亲顾小石,名钟秀,咸丰元年(1851年)贡生。据《围棋国手顾水如》一书介绍。顾水如家中兄弟姐妹有13人之多,水如最幼。其中兄弟五人,分别为怡如、本如、楫如、渊如。本文也多引用《围棋国手顾水如》一书和赵之云先生的《我所了解的顾水如》一文,两文在时间上有些对不上之处,均按赵之云先生的文章为准。
   下图是顾水如的照片
     
1900年,8岁的顾水如开始先学会了象棋,然后从父兄处学围棋。
1903年,当时镇上有一名开土布庄的陆老板,自命在镇上无敌。11岁顾水如向其挑战,开始顾水如屡次失利。1905年,13岁的顾水如再和陆老板对局,这次变成陆老板屡战屡败,陆老板称顾水如为“棋神童”,并称他如去上海,不出几年就会名满上海。顾水如从此无敌于乡里。  
1907年,15岁顾水如在父母包办下,定亲于同镇的任德云。后至上海的文明雅集茶楼,与名手吴祥麟、范楚卿等交流。渐有弈名,人称“小顾”。并开始结识张澹如。
1909年春节,17岁顾水如在父母的催促下和任德云完婚。只身返回上海。入《时报》馆工作,成为“围棋栏”主编。
1911年,19岁的顾水如任《时事新报》“围棋栏”主编。
1913年春节,21岁的顾水如回老家省亲。后至上海,此时张澹如发起围棋比赛,顾水如获得比赛第一。
1914年3月,22岁的顾水如前往北京。经过武汉,与当地的王姓棋手对局。王姓棋手在武汉人称“棋王”,顾水如在黄鹤楼两次击败“棋王”。4月顾水如到达北京,结识汪云峰、伊耀卿等人,然后再此二人的引荐下,进入段祺瑞门下。并击败汪云峰、伊耀卿等人,日本《棋道》杂志称赞为“中国第一棋士”。世人多称其为“棋顾问”。
本年年末,李律阁在天津举行棋会,邀请汪云峰、伊耀卿、余冠周、吴祥麟、潘郎东等人参加棋会,结果顾水如获得第一。
1915年至1916年间,高部道平到北京,顾水如和高部道平对垒百局,使得顾水如获益良多。目前能找到高部和顾水如这个时期的两局对局。分别是高部让顾二子和三子。推测是高部道平让顾水如二三二,这样当时23岁的顾水如当有1级左右的实力。
1917年春,在段祺瑞、汪有龄的帮助下,顾水如东渡日本,成为我国首个出国留学围棋的棋手。顾水如在日本,被本因坊秀哉让四子有过对局,当时是秀哉公认棋界第一人。能被他让四子,就算是定四,顾水如的水平也达到了1级。
当时还被广濑平治郎让二三二下了1局,广濑平治郎当时仍然是五段,被让二三二,也能证明顾水如有1级水平。
留学日本期间,有时顾水如告假返回上海,和张澹如有过对局。
推测1918年6月13日,顾水如还被野泽竹朝让三子进行对局,对局地点在头山满宅。野泽竹朝(1891-1931),1903年成为秀荣的弟子。不久定为二段,同年成为三段。1915年升五段。野泽竹朝是实力较为强劲的五段。结合当时三大高手让顾水如的棋份,当时顾水如至少有1级水平。
1918年夏天,顾水如接到其母亲病重的消息,从此返回国内结束了近两年的旅日的生涯。当时北方棋手汪云峰、伊耀卿等人与顾水如交手,就不能抗衡了。
1919年初,顾水如乘火车回到上海。除了平常去段府以外,还在自己的住处成立棋社,取名“犹贤社”。据李浭的《北京围棋轶闻》记载:“清末民初,北京围棋手聚会,常在北京绒线胡同水如宅第。水如是当时著名围棋手。他为人轻财好客,家中常有三教九流的风云人物前来聚会。大有席间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盛况。”
本年年末秀哉应段祺瑞之邀访华,秀哉在北京与顾水如下了九局授三子棋,多胜一局。按棋份,能被九段让三子,就是当时初段的水平。秀哉认为顾水如是当时北京最强的中国棋手。这年冬天濑越宪作五段来京让顾水如二子,虽然此局顾水如以半子惜败,但可以说,27岁的顾水如真正达到了初段水平。
1922年,在北京海丰轩茶馆遇顾水如到吴清源,顾水如对其多次指点,并悉心教导,使得吴清源水平提升的很快。
1923年10月10日,曹锟登上总统宝座,浙江的卢永祥和齐燮元不承认曹锟的地位,双方都准备打仗。负责居间调停的是顾水如多年的棋友杜锡奎。两人一同见了段祺瑞,后来在段的授意下顾和杜去调停此事。在半月的会议中,大部分都在闲谈和对局中度过,最终一场战争消于无形,其中有顾水如的一定的功劳。
    同年顾水如任德云的关系破裂,顾水如和孙顺珍结婚。
1926年,顾水如随段祺瑞至天津,举办棋会。由于段祺瑞拒绝为日本人的傀儡,这也因此牵连到了顾水如。在这年的下半年,日本方面举办了一次邀请赛,国民政府派顾水如、吴清源等棋手参加。临回国的一个晚上,日本有关政要举行告别宴会,在宴会上日本方面下毒,幸亏顾水如早就准备了银质的餐具,一试有毒就离席了,让日本方面的阴谋没有得逞。顾水如随即向日方提出强烈的抗议,并得到了很多日本棋界的朋友的支持和声援。但此事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1927年,同是35岁的顾水如和王子晏对垒5局,2胜3负。后遂有“南王北顾”之称。此时的王子宴已有三段水平,也可以推测顾水如的棋力,也达到了三段的水准。同年秋,顾水如全家迁居天津,并在天津《商报》开创围棋专栏。
1933年,顾水如离开天津至上海与过惕生兄弟和胡允昌合开了上海弈社。
1934年6月,吴清源返回国内,同行的还有木谷实、安永一和围棋记者田冈敬一初段。6月4日,顾水如执黑击败安永一四段。安永一(1901—1994),日本业余围棋名宿,围棋评论家及撰稿人。推测两人的棋份是安永一让顾水如先相先,被四段让先相先,按棋份是三段。后来木谷实回国在自己的书中也承认42岁的顾水如有三段水平。同年夏初,顾水如随段祺瑞去江西庐山疗养。后来顾水如在上海开设“上海围棋社”,又名“鉴止弈艺研究室”。一般社员缴纳两元会费,就可以享受各种对局和学习权利,使得爱好者蜂拥而至。
1935年,“京沪埠际杯”开始比赛。双方各派10人。主客场各一次,第一场在南京、第二场在上海举行。43岁顾水如和38岁刘棣怀各自代表一方。在两场比赛中平分秋色,如此才渐渐有“南刘北顾”之称。此两局也是民国时期的巅峰对局。
1936年春,顾水如的母亲病逝,段祺瑞亲自去吊唁,轰动了整个枫泾镇。后来段祺瑞去世,顾水如也全程参与了他的葬礼。
1937年,汉奸梁鸿志到顾水如家,两人是在段祺瑞家认识的。梁鸿志数次拉拢顾水如,威逼利用让顾水如为日伪政府工作。顾水如数次回绝,最后弄到了一个“健康不良”的证明,拒绝了对方。足见顾水如的民族气节。对方恼羞成怒逼停了顾水如的上海围棋社。之后,上海又成立了中国围棋社,顾水如被聘为甲组指导。4月,刘棣怀至上海和顾水如对战四局,双方胜负各半。
1941年顾水如在上海与魏海鸿、白鸟澄子组成一方与井上一郎、上田一郎、白鸟留四郎一起下了联棋。并和魏海鸿对局两局。
1942年10月,濑越宪作八段、桥本宇太郎七段访华。桥本宇太郎七段让顾水如先,棋份为先二先,这等于承认了顾水如是四段水平。之后,濑越宪作等人一直承认50岁顾水如为四段。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段位之一。
1948年7月,在顾水如发起下,上海开始组织星期棋会。棋会每星期在约定的地点发起聚会。
1949年5月,象棋棋王周德裕去世,家中一贫如洗。顾水如在棋界发起募捐,筹得善款悉数交给周德裕家属,并公开了捐款的账目。1949年深秋,陈毅老总去上海襄阳公园见到了顾水如。
1951年下半年,顾水如开始正式教授陈祖德围棋,是陈祖德九段的启蒙老师之一。
据陈祖德九段回忆,顾先生在日本受到了现代棋理的熏陶,使他的棋艺风格与一般中国棋手有明显的区别。特别在布局和形势判断等方面,的确技高一筹。他下的棋尽量符合棋理,在当时中国的围棋界,犹如鹤立鸡群。也正因为如此,助长了顾先生的优越感。他认为在国内即使遇到再高明的棋手,包括刘棣怀先生等,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在和爱好者下指导棋时,顾先生经常这么问:“刘大将(即刘棣怀)让你几子?”对方如答三子,则顾先生必然要他放上四子;对方如说四子,则顾先生无疑会让他放上五子,在这方面也要体现出他的高人一筹。奇怪的是,顾先生下指导棋尽管比刘棣怀先生多让一子,但他老是获胜,也许是顾先生的棋较轻灵,善于变化腾挪的原因。
顾先生和刘棣怀、王幼宸等棋界老前辈一样,当时都是凭着他们在棋界的声望下棋谋生。顾先生自己印了些票,每张票两角,十张票一本。一个爱好者如想跟顾先生学习一盘,那起码要买一本,即二元钱票。顾先生是以棋谋生,收费下棋也是出于无奈。但他带学生根本不考虑赚钱,经常为陈祖德破费。
在围棋老前辈之间,顾先生和魏海鸿先生的情谊特别深。一次魏先生突然患病住院,顾先生来到陈祖德家中很难过地谈到魏先生的病情,只见他的眼眶中充满着泪水,其感情十分动人。
1953年7月,在陈老总的关怀下,顾水如第一批进入上海文史馆,没有后顾之忧后,使得顾水如的围棋事业也非常稳固。1953年12月8日,56岁刘棣怀和61岁顾水如进行过两局对局,双方又是1胜1负。
1955年2月上海文史馆举行上海市围棋友谊赛。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由政府机关出面举办的围棋比赛。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王幼宸、汪振雄、董文渊、曹均石、林勉、王志贤、陈崇修等参加了这次比赛。结果魏海鸿和刘棣怀分别获得冠亚军。63岁的顾水如年事已高,仅获得第六名。
4月末顾水如到了北京,5月27日,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执白1子负于过惕生。过惕生当时正是处于国内仅次于刘棣怀的局面下。如此证明了,年过六旬的顾水如仍然保持着当时一流棋手的实力。
1956年12月,围棋被列为全国棋类比赛的表演项目。当时64岁的顾水如也参加了这次表演。但不巧当时身体抱恙,没有参加具体的表演,否则就会上演难得一见的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三人同时争冠的名局面。后来过惕生以全胜夺得了这次表演赛的冠军。
1960年,顾水如进入上海《围棋》月刊编辑社担任副主编,发表很多的围棋稿件。同年上海开办了少年围棋训练班,顾水如担任了高级班的老师。年末,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日本,顾水如在让先的情况下,和濑越宪作名誉九段对局。未能下完。
顾水如很喜欢孩子,对有弈棋天赋的少年乐意给予指导,从不收费。顾老曾亲自带过曹志林、华以刚、邱鑫等一批少年棋手,每周数次在市体育宫授课。
1963年,女棋手朱耶兰夺得上海市女子围棋冠军,引起了顾老的注意。这年暑期,在上海市体育宫举办有五百多名学生参加的比赛,顾老担任裁判长。朱耶兰进入了半决赛,但在半决赛的比赛开始时,却不见她的踪影。顾老焦灼不安,令人打电话和寻觅。但规定迟到15分钟者作弃权论。15分钟早已过去,顾老以裁判长身份决定破例延长时间等待她来,一直等到过了45分钟,才遗憾地判其弃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顾先生在上海也受到了冲击。造反派贴了大字报谩骂顾先生,还罚他干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甚至还动手打了他。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自尊心又特别强的老人,其精神和肉体上所受的折磨是可想而知的。
1971年时陈祖德回到上海,去顾水如家见他还在教棋。在他那宽敞的房间里十来个小孩围在一张桌子旁,顾先生被这群小孩包围在其中。而顾水如直到七十岁时头发还是乌黑的,如今却全成了银白色,连眉毛也白了。但对小棋手的热心没有变,他已接近生命的最后时刻了,但他还在继续传授自己的棋艺。之后不久顾水如离开上海,迁居松江。6月16日仍在公共场所下棋。6月19日因病去世。
顾先生著有《围棋对局解说》、《围棋死活入门》。校订了《围棋术语图说》等书籍。
目前存顾水如棋谱56局,传闻对局2局。顾先生18胜23负1和2打挂14不明,胜率31.03%。实力最高时应该与刘棣怀先生相同,有五段水平。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05
●刘棣怀三段    ○顾水如三段   
互先     共126着
白胜   
1935年6月22日
弈于南京公余联欢社
京沪杯第一场

[attach]188549[/attach]


[attach]188550[/attach]

[attach]188551[/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06
  崔云趾
崔云趾(1892-1973),久居北京。早年德昌茶楼交流。二十年代开始成为北京名手。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围棋课,曾经辅导过年轻的邵继廉和胡沛泉。。和金亚贤、过惕生并称“北京三老”。
1927年正月,35岁的崔云趾和30岁的刘棣怀有过对局,虽然执白落败,但是当时刘棣怀至少有二段水平,所以推测执白的崔云趾大致也有二段水平。这是目前发现崔云趾最早的棋谱。
1936年,44岁崔云趾与过惕生等人在北京组织四宜轩棋社,崔云趾常在这里下棋。和北京棋手李耀东、邵继廉、雷葆申有大量对局。又曾往来于天津和北京之间,与日本棋手天田朝义三段、西冈国三郎二段等对局。在北京《晨报》、天津《庸报》上发表围棋专文《围棋拾龄》、《弈丛》等。
1951年7月初,同是59岁崔云趾与金亚贤互先下过九局对局,双方四胜、四负、一和。旗鼓相当。然后和刚到北京过惕生发起三人比赛,每人下四局,共十二局。这次比赛的结果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比赛日后在北京发起了很多次,很多都是被过惕生夺得三人比赛的优胜。
1952年北京棋社建立后,崔云趾被聘请为北京棋社指导员。
1953年5月,王幼宸北游至北京,与崔云趾对局。崔云趾执黑获胜。当时王幼宸在上海通过升段赛,已经晋升至四段,正在和刘棣怀、顾水如等人分庭抗礼。崔云趾能中盘胜出,足见其实力至少在三段左右。
同年11月,北京棋社举行四人友谊赛。参加者有崔云趾、金亚贤、过惕生,由于齐曾矩为北京棋社社员中当时实力最强者,所以约其加入。其余三人都让其先二。这个比赛参赛四人都要互相下十局棋,崔云趾开始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让先和二子均击败了齐曾矩,执白击败雷葆申,对过惕生1和1负,后面的对局结果,限于资料无法得知了。
1954年刘棣怀至北京交流棋艺。和崔云趾、过惕生、金亚贤分别对局四局。崔云趾对刘棣怀结果1胜3负。
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北京。首场,在被让先的情况下,崔云趾不敌日本的濑川良雄七段。第二轮在被让先的情况下,崔云趾不敌桥本宇太郎九段。
1961年,日本代表团再次来华,崔云趾在第五轮接替四连败的王幼宸,奈何全力以赴,仍然不敌伊藤友惠五段。由于年龄和实力的影响,这两次对日的对局,崔云趾的落败也是顺理成章的。
1961年崔老和陈祖德有多局对局,其中陈祖德在《超越自我》中有如下记载:
崔云趾先生当时六十多岁,是围棋界中最高最胖的一个。他那秃顶的大脑袋和整个脸盘都是圆圆的,两根又浓又短的黑眉毛下是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他的鼻子和嘴巴的线条也都是圆的。整个脸好似一个大圆圈中画上几个小圆圈。他的饭量特大,恐怕只有如此才能维持他那鲁智深一般的体躯。奇怪的是,他的棋风和他的体型完全相反,属于最典型的小路子。往往置中腹的紧要处不顾而对边边角角特别感兴趣,有时布局未进行多少,他的思路已进入收官了。
北京三老,过老最强,因为他棋路清楚,技术全面。金老次之。崔老有小巧之技能,但缺乏大将风度,只能屈居第三。
据王品璋《弈林散叶》一书记载,崔云趾是沈果荪的直接授业恩师。沈果荪在北京棋社深造时,社领导除了安排年轻棋手和沈果荪对战外,天天给沈果荪讲课的就是崔老。之后,杨晋华、陈慧芳、江鸣久都得过崔老的指导。
1962年全国比赛开始前,王品璋去北京,准备会合沈果荪一道去合肥参赛。但是北京段清汉领队告诉他说沈果荪得罪了崔老,希望他来疏通。王品璋找到沈果荪问明缘由,原来沈果荪在内部训练赛中,执黑连走两个高目,经过激烈争夺,最后沈果荪侥幸获胜,并喜形于色。复盘时崔老问为何沈果荪要这样下,沈果荪说“我想试试自己的力量”,这引得崔老大怒,拂袖而去,事后扬言自己没有这个学生。原来在老一代棋手的思想中,高目一般只有实力强对实力弱的人才用的,对子棋是不敢走的,何况是沈果荪以弱对强,还连走两个,使得崔老误以为沈果荪羽翼未丰就不将老师放在眼里。实际上沈果荪只是想在全国大赛之前走些新的布局,来锻炼自己。后来大家找到崔老的家中,买了些水果,又赔情又道歉,到了合肥又请了崔老看了他喜欢的话剧,才解除了这次误会。其实崔老是很豁达的,当年他是第一个主动让聂卫平拿白棋的老棋手,这对旧社会过来的老棋手来讲十分难能可贵。
1962年全国比赛在合肥进行。70岁的崔云趾也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参赛者之一。崔云趾被安排在第二组中,这个组有12人,采取单循环,前三名才有机会晋级最后的争夺冠军的小组中。比赛一开始崔云趾就获得三连胜,但第4轮崔云趾负于赵之华。第5轮获胜后崔云趾4胜1负。当时沈果荪5连胜,王幼宸、齐曾矩、赵之华都是4胜1负。所以,这5个棋手都有肯能小组出现。至第8轮,沈果荪还是8连胜,崔云趾7胜1负,第9轮两人相遇,此局对小组出现关系重大。崔老击败沈果荪,晋级机会大增。第10轮崔老取胜后,成绩9胜1负。最后一轮,崔老对王幼宸,此时王幼宸、沈果荪、赵之华都是8胜2负,最后一轮,除了王幼宸和崔老对局外,其他棋手都不互相对局,这样可能出现多人都是9胜1负的局面。其中王幼宸如果可以战胜崔老,就可凭借击败过崔老、沈果荪的胜负关系晋升至最后的决赛第一组。不过,一向稳健的王老落败,从而崔云趾以小组头名的成绩晋升决赛第一组。王老被挤至决赛第二组中,这个组中最高只能争夺第14名。
决赛第一轮,崔老第1轮就击败董文渊获得开门红。不过后面连负过惕生、金亚贤、陈岱。第6轮(第4轮轮空)击败赵之云后,第7轮负于刘棣怀。第8轮负于郑怀德。第9轮击败1960年的全国冠军黄永吉。但后面连续负于陈祖德、吴淞笙、沈果荪和赵之华,以3胜13负的成绩获得了决赛第一组的最后一名。
1964年2月评定段位,国家体委授予72岁的崔老四段。
1964年5月,全国围棋比赛在杭州进行。72岁的崔老再度参赛。第1轮击败姜英威后,崔老不敌郑怀德。第3轮击败翟燕生后与老将黄承忱弈和。第5轮不敌吴淞笙,第6、7轮连胜陈嘉谋和金亚贤。第8轮不敌黄永吉后,第9轮击败了庞凤元。第10轮崔老不敌朱金兆。第11轮击败竺源芷后,与张福田弈和。然后第13轮击败黄进先。第14、15轮连负与沈果荪、齐曾矩。接着崔老连胜黄成俊、陈锡明、罗建文获得三连胜。19轮不敌陈祖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最后一轮击败王幼宸,以11胜2和7负的成绩获得第9名,这是这次参加比赛中北京棋手最好的成绩了。
1965年,73岁的崔老在北京棋社举行的内部比赛中实力依然强劲。当时,北京棋社的棋手杨庆昶、金同实、蔡超尘、王树瑞、李家楷等人基本上要被让二子至先二左右。
1966年,全国比赛在郑州举行。74岁崔云趾预赛被分在第五组,很多老棋手都已经退役,他已经是参加比赛年龄最大的棋手了。此次预赛每组12人,小组前4名出线。最终崔老获得小组第3,晋级至决赛第一组中。决赛中崔老一上来就5连负。负于王汝南、姜国震、黄进先、竺源芷、黄成俊。第6轮击败上海小将潘秋荣后,再负邵福棠。之后击败周孝棠后,负于赵之云。第10轮击败袁兆骥,最后两轮的成绩不详,但比赛只是进行12轮,崔老只有3局进账,74岁的高龄,成绩不理想也在正常之中。
1966年底,北京棋社已经停止训练了。山西队的队员专门把崔老请进并州饭店,来训练山西队的有希望的棋手。当时崔老的腿脚已经不利索了,为了照顾他的起居,专门给他定了楼上宾客餐厅和楼下的普通餐厅的饭票。宾客餐厅的条件更好,大家都劝他去这里用餐,但是崔老坚持在普通餐厅用餐。他说山西队是个穷队,不容易,能给你们省点就省点。这是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和高尚品德的表现。后来,崔老家里有事,匆匆返回,返回前还叮嘱大家这批孩子都是好苗子,别给耽误了。
  据韩念文回忆,崔老是一个勤学苦练的棋手,谦虚好学,而且非常关心提携后进。1965年秋天的时候,崔老在让先的情况下,连续输给韩念文三盘。以后的一天早上,刚进门即跟韩念文说:“小韩,咱们下一盘好吗?”  
  在那个时代,都是下手向上手提出请求指导的,几乎没有一位上手提出跟下手对局的。韩念文当然非常高兴地坐在崔老的桌前,习惯地拿过黑棋准备着子。 突然,崔老笑眯眯地说:“你连赢三盘了,今天我拿黑棋,你拿白棋。”当时,韩念文竟茫然不知所措。崔老却安祥地说:“你以后比赛也不可能总拿黑棋呀!现在不练练的话,拿上白棋都不知走哪儿。今天你也拿一回白棋试试,尝尝白棋是什么滋味。”韩念文非常感动,正是有了这次锤炼,转过年的3月,韩念文在全市邀请赛中,他执白战胜了过老、崔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果没有崔老让拿白棋这种锻炼,是不可能取得这个成绩的。
  韩念文最后一次见到崔老是1970年10月,他拄着一根木棍,苍老多了。他一看见韩念文就很亲热地滔滔不绝谈起来。谈到了他的老伴不久前不幸去世。谈到了棋社的会计龚安惠先生的悲惨遭遇。谈到了某某棋友如何挨批斗、某某棋友如何挨整。韩念文怕他太伤感了,提议对局。但是没有想到这竟是他和崔老之间的最后一局棋,也算是和他老人家的最后诀别了。
   崔老巅峰时应有四段水平,在北京地区很多高手都受过他的指导。目前发现崔老的棋谱79局。传闻对局31局。崔老58胜47负3和2不明,胜率52.72%。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07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2-24 10:09 编辑

●崔云趾     ○过旭初   
共193着    黑胜1子
1936年
弈于北平青年围棋社
[attach]188552[/attach]
[attach]188553[/attach]

[attach]188554[/attach]

[attach]188555[/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09
薛志春  文
         金亚贤
金亚贤(1892-1979)北京人,满族。本是医生。少年时期常在海丰轩等地交流。曾受名师汪云峰指教。早年经常与汪云峰、伊耀卿等对局,棋风以攻杀闻名。二十年代成为北京地区名手之一。自三十年代顾水如、刘棣怀、雷溥华、王幼宸相继离开北京,金亚贤和崔云趾就成为北京地区围棋水平最强的棋手。
下图是金亚贤的照片

据严六符《天津早期的围棋活动》一文记载,1926年,段祺瑞脱离政界,回到天津。以顾水如为首的在北京的南北棋手,不少人追随段祺瑞来到天津。顾水如利用段祺瑞的影响,在李律阁、王克敏、李赞侯等人的支持下,选址福禄林大酒店成立天津棋会。棋会成员有金亚贤、骆子良、汪云峰、伊耀卿等,由段祺瑞按月支付薪水。在以后的日子里,棋会一般弈棋活动全在重庆道举行。
1941年8月末,北京举办全市围棋名手比赛大会。先后二十余天,至9月19日结束。参加者有关俊臣、金亚贤、袁兆骥、雷葆申、陈继武、伊耀卿、邵继廉八人参加。结果金亚贤和邵继廉取得了优胜。这个比赛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北京大部分围棋高手,所以优胜者相当于北京市围棋的冠军。
1942年,濑越宪作、桥本宇太郎、吴清源访问中国。在南京和上海等地对局。1942年10月17日,吴清源八段让金亚贤三段二子,棋份二三二。结果吴先生以8目胜出。20日,濑越宪作八段让金亚贤三段二子,棋份二三二。结果50岁金亚贤发挥出色,弈和了濑越宪作八段。当时本因坊秀哉已经去世,八段已经是当时棋界最高段位,能跟当时第一高手之一弈和,虽是让子,对当时的中国棋手来讲也是难能可贵的。之后,濑越宪作承认金亚贤有三段水平。
1950年12月3日,过惕生到达北京,和金亚贤进行十局比赛。两人都是三段所以分先对局。开始过惕生先胜2局,但紧接着,金老扳回两局,但后面过惕生再连胜2局,后面的比赛就没有消息了。当时仅43岁的过老,显然在各方面要更全面,但58岁的金老也不是一面倒。
1951年9、10月间,北京举行秋季升段赛。参加者有金亚贤、崔云趾、雷葆申、汪振雄、过惕生五人。每人与其它四人皆弈互先。共下20局。结果优胜者为金、过两三段。各六胜二负。新中国解放初,围棋主要以北京、上海两地的水平最高,所以北京升段赛的优胜,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1952年北京棋社建立,过惕生、金亚贤、汪振雄、雷葆申等被聘为棋社指导员。
1954年5月,刘棣怀曾应“北京棋艺研究社”之邀,在北京40余天。与在京名手过惕生、金亚贤、崔云趾、雷葆申等互先四局赛。其中刘棣怀和金亚贤对局十分精彩。因为金亚贤的棋风豪迈善战,擅长歼击,与刘棣怀以“治孤”见长的风格不同。棋界传有两句谚语:“一子不舍刘大将,满盘追杀金亚贤。”所以刘、金之战每每现象环生,令人目不暇接。好在双方旗鼓相当,结果双方两胜两负,皆大欢喜。
1956年12月,全国象棋比赛在北京举行,围棋作为表演赛也首次亮相在全国比赛的舞台上。金亚贤也参加了这次比赛,不过最后成绩不详。
1960年6月,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北京。金亚贤先是负于桥本宇太郎九段,第二轮负于濑越宪作。只是这次没有让子,只是被受先。同年8月28日,北京举办北京市棋类锦标赛,至9月14日结束。结果金亚贤获得第一名。
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北京。金亚贤分先不敌日本业余强豪村上文祥。实际上当时日本的业余强豪,都有职业三四段的水平。69岁的金老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劣势,负于对手也是非常正常的。
1962年,70岁的金亚贤参加获全国围棋比赛。预赛被分到第三小组。这个小组是当时四个小组中公认最强的,即有陈祖德、吴淞笙这样的羽翼渐丰的超级新秀,还有黄乘忱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个个都不是不容易对付的。前两轮连胜的金老,第三轮就负于陈祖德。好在后面发挥的不错,来了一波5连胜。只是第十轮负于吴淞笙,以9胜的成绩晋升决赛第一组,也就是争夺冠军的组。
决赛共有13人参加,首轮金老就负于过老。过老在预赛中坎坎坷坷,但回到决赛,如有神助。第二轮金老轮空后,然后连胜崔云趾、陈岱、黄永吉,获得三连胜。第6轮不敌刘大将,意料之中。第7轮则战胜郑怀德,第8轮金老连负于董文渊、陈祖德两连负。第10轮击败了吴淞笙,让大家看到了老将的实力。但第11轮负于沈果荪。最后两轮,金老胜了赵之华、但负于了赵之云。以6胜6负的成绩夺得第6名。
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金老四段。随后金老参加了4月末举行的全国比赛。这次比赛要进行20轮的循环赛。这对已经72岁高龄的金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赛一开始,金老三连胜,击败了周孝棠、邱鑫和本队的张福田。然而接着却连败于王幼宸、刘棣怀。第6轮在击败杭承义后,第7轮负于本队的崔云趾。第8轮击败邵福棠后,连续输给郑怀德、黄承忱。还好接着金老又连胜魏壮和王兹安,获得两连胜。但第13轮马上又负于姜国震。14轮胜陈锡明后,15轮、16轮又负于袁兆骥、陈嘉谋。还好接下来金老连胜庞凤元、黄成俊、黄进先。但无奈最后一轮负于陈祖德,以11胜9负获得第18名。基本上这次比赛金老的获得连胜后基本上就是连败。而连败后又能连胜,非常有趣。
这次比赛后,金老大致也就退役了。
金亚贤私下里吴淞笙过从甚密,他看病时会抽浓烈的关东烟,用烟斗抽烟叶的那种,据说是接触病人消毒之必须。金亚贤为中国乒乓队顶尖女队员治过疑难杂症,威名大震。所以他开的药方可以在训练局医务处直接报销,这可是非同寻常的待遇。
金亚贤巅峰时代确实有四段水平,目前发现金老棋谱56局,传闻32局。金老共43胜43负1和1不明。胜率48.86%。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10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3-12-24 10:12 编辑

○濑越宪作八段(让二子)    ●金亚贤三段   
二三二     共205着
和棋  
1942年10月20日
弈于南京中日文化协会

[attach]188556[/attach]

[attach]188557[/attach]

[attach]188558[/attach]

[attach]188559[/attach]

[attach]188560[/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4 10:13
15、16、17部分上传完毕。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7 10:14
王幼宸
王幼宸(1892—1984),别名启泰。北京人。幼年从父学弈。青年时期,常去海丰轩去向汪云峰、伊耀卿请教,由于对局态度认真,水平不断提高。
据胡静、胡镕《近代鄂人日记所载围棋资料探微》一文,我们可以看到对王幼宸有以下记载
王幼宸在北京经常参加各种棋会。据许宝蘅民国二年(1913)六月三十日日记记载,王幼宸和王蕴登有过对局。两人当时实力差不多。
王蕴登,字步瀛,号甦锋,无锡人,为著名作家、书法家王西神(蕴章)的弟弟,工诗,中年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和京中名手发起公弈,参加者十二人,蕴登赋长诗《公弈行》以誌其事,载于《小说月报》,可备弈界史料。在此次联棋举行后不久,他们十二人又弈了一局联棋,蕴登又作《后公弈行》的诗篇。后到上海时年已垂暮,但以指导棋遣兴,不受酬金,逝世年约六十。不过王蕴登目前我还没有找到他的棋谱,不知道其具体实力。
1917年以前,王幼宸被让三子战胜高部道平,遂列入北方高手之列。高部当时五段,两人对局应该是高部让王幼宸定三,这样推测当时25岁的王幼宸大至有1级水平。
1928年,王幼宸和吴清源有过对局,执黑负于对手。当时吴先生已经执白击败刘棣怀,水平至少是三段,所以36岁的王幼宸保守推测也有二段水平。
不过后来王幼宸的棋艺有些停滞不前。
1934年,吴清源回到国内,再与王幼宸对弈,当时吴先生已经是五段,已让王幼宸先,不过这局棋双方打挂。五段让先是三段,大致推测此时42岁的王幼宸有三段的水平。
1942年9月,王幼宸执黑击败陈藻藩,当时陈藻藩大致有三段水平,所以王幼宸大致也是三段水平。之后,濑越宪作等人访华,承认50岁的王幼宸有三段水平。
1950年5月,王幼宸因工作南迁至上海。7月至9月间,58岁的王幼宸开始与53岁刘棣怀进行定先十番棋赛。当时王幼宸是三段,刘棣怀是四段,应是王幼宸被让先相先。但他以多年未经常对局,技巧恐有荒疏,退至定先开始番棋。按例一方净胜4局便可以改变双方棋份。十番棋终了,王幼宸6胜4负,未发生升降。
第二次升降十番棋第1局于1950年11月12日进行,刘先生以8子半获胜。后来,王幼宸一波三连胜,将两人棋份改成先相先。当时编写《围棋记录》的胡沛泉称这是1950年度中国围棋界值得特记的大事。番棋还没有结束,后面六局先相先的对局,王幼宸取得3胜1和2负的成绩,稍占上风。
1951年4月22日,上海组织春季升段赛,由刘棣怀、王幼宸、过惕生、胡沛泉、王志贤五人参加。
比赛进行了不久,过惕生即赴北京,协商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的事宜。后面的比赛都没有参加。这样原定要下20局的比赛,缩短为18局。王幼宸以7胜1负,总分635分 ,获得了这次胜段赛的第一位。
1951年7月15日,秋季升段开始。由刘棣怀、王幼宸、胡沛泉、王志贤四人参加。同年9月2日,59岁的王幼宸以2子的优势击败王志贤。总得分从而达到500分,通算第一次大比赛,共得1135分,平均每局81.07分,达到升段标准。由三段晋升至四段。
1951年9月9日,刚刚成为新四段的王幼宸和刘棣怀不免要较量了一番。此局由王幼宸执黑,149手宣布打挂。同月16日,继续至终局,王幼宸携刚成为四段之勇,以3子的优势击败刘棣怀。为自己在升段赛的表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自此王老在上海成名,他也达到其年轻时都达不到的高度。很多棋手都感觉他比刘老还难对付。
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刘棣怀和王幼宸举行分先升降十番棋,前6局刘棣怀5胜1负,将王幼宸降级至先相先。后面4局先相先,王幼宸也只是获得1局胜利。2胜8负结束了本次十番棋。虽然,本次番棋王幼宸落败,但大家公认王幼宸是刘棣怀在上海地区的劲敌之一。
1952年,王幼宸在襄阳公园向刘棣怀挑战,这天王老发挥极佳,大胜刘老,这样的对局在当时极多,双方在多数时间内旗鼓相当。
1955年上海举行胜拔败退战,由刘棣怀、王幼宸、曹均石、林勉、汪振雄、王志贤六人参加甲组比赛。胜拔败退战类似于擂台赛,获胜的人留在擂台上,失败的人下台,换另一人上台挑战。刘棣怀首场击败曹均石后,第2场就负于王幼宸,被打下擂台。55年胜拔败退战的冠军是何人最后不详,但是可见当时62岁王老的实力,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属于一流。
1957年8月8日开始,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市围棋比赛。其中最精彩的一局,当是王幼宸对刘棣怀的比赛,最后65岁的王老因时间不足负于60刘棣怀。刘棣怀也因此获得冠军,同时也获得参加当年全国围棋比赛的名额。
1958年,上海开始全市象棋、围棋比赛,最终刘棣怀和王幼宸获得冠亚军,两人双双获得了参加1958年全国围棋比赛扬州赛区的的资格。由于当年比赛扬州赛区是四个赛区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赛区,所以这个赛区前三名晋级。最后,刘棣怀、王幼宸和黄永吉晋级到最后的决赛阶段比赛中。
1958年围棋决赛阶段的比赛在广州举行。第1轮,王幼宸就击败夺冠大热刘棣怀,由于当时同名次之间比互相的胜负关系,说以这一局,等于王老领先刘老两局。   
至第6轮后,王幼宸4胜1和(有1轮轮空),积分9分,刘棣怀5胜1负,积分10分。过惕生6战全胜,积分12分。但因为比赛是9轮,每轮都有一人轮空,第7轮过惕生轮空,刘棣怀会在第9轮,也就是最后一轮轮空。也就是王幼宸还有三局,如果能三战全胜就能反超过老,获得冠军。不过,王幼宸这轮一招不慎负于郑定远,夺冠瞬间成为泡影。后面虽然如愿击败黄永吉和过老,但也仅以1分之差,落后于刘棣怀,获得亚军。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王老是有冠军的实力,但运气稍差。
1959年5月上海市举办第三次围棋比赛,刘棣怀没有参加。比赛先进行了预赛的两个组的比赛,王幼宸与邱百明、方翔九、俞螽、朱子照、陈家方、丁杰、赵之华、曹钦深、金继明、徐师复分在了第一组。推测每组前四进入最后决赛,王老轻松晋级决赛后,以7连胜获得冠军,魏海鸿第二、赵之华第三。以67岁高龄,首次获得得上海市围棋比赛冠军,难能可贵。
1960年6月,以濑越宪作名誉九段为首的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团员有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等人。这样的阵容我方当时难以抵挡,全部30局对局中,中国棋手仅仅取得2胜1和26负1未终局的成绩。其中的两胜,就有68岁的王老,在让先的情况下击败了濑越宪作名誉九段,实属于难能可贵。此可以视作,王老生平代表作。
1960年10月,王老参加了全国围棋比赛,比赛要进行16轮单循环。开始前3轮王老顺利连胜。第4轮王老负于过老,大约第6、7轮又连输给黄永吉、刘棣怀。好在第8、9轮连胜。第10轮,王老的对手是陈祖德。此时陈祖德己七胜二负,而王老已经是六胜三负,上海队最大的对手,黄永吉当时是八胜一负,领先众人。这样,据陈祖德《超越自我》记载王老和陈祖德赛前私下里有了一番让棋的谈话。不过当天陈祖德下的不好,王老应该生气了,可能心想这样输太丢份,才真下的。而幡然醒悟的陈祖德准备全力以赴时,因为前面劣势太大,最终以1子负于王老。如果陈祖德获胜,第11轮黄永吉还是正常负齐曾矩,那陈祖德和黄永吉两人就同分了,虽然陈祖德因为负于黄永吉,还是排名在黄永吉之后,但还有5轮的情况下,面对只要稍有失误就会让出全国冠军的压力,这样会对黄永吉的危胁更大。第10轮失利后,陈祖德、王老都是七胜三负,而黄永吉当天获胜,为九胜一负,两人都负于过黄永吉,在还有6轮的情况下,等同于两人都同时落后于黄永吉三局,夺冠的机会都非常渺茫了。后面王老全胜,再次获得全国比赛第二名。
1961年9月,日本代表访问中国。代表团有曲励起八段、小山靖男七段、伊藤友惠五段,还有两位当时日本业余棋界高手菊池康郎和安藤英雄。我方提出全部分先,而且还要连下数局。王幼宸的对手是的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时年54岁,以攻杀凌厉而著称,69岁的王老颇不适应,几度有获胜的机会都失去了。伊藤友惠后来越下越顺,居然八连胜,结束本次访华比赛。客观的说当年中国棋手一方明显是青黄不接,69的王老,和当年只有17岁的陈祖德,都不在巅峰时期,加之分先连弈数局,落后的一方心理压力更大,造成惨败,固然有必然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一面。伊藤友惠五段也成了王老的禁忌,不能在他的面前提起。
1961年年底至1962年初,王老参加上海市冠军赛决赛阶段的比赛。期间击败了陈定乾、陈华钦、殷鑫培、陈祖德等人,负于魏海鸿,70岁的王老再次夺得上海市冠军。
1962年11月,当年同为70岁的金亚贤和王幼宸参加了全国围棋比赛,是全场最大的棋手之一。王幼宸被分在了第二组。本来小组出线没有什么问题,开局两连胜的第3轮王老不敌年轻的黄良玉,爆出了不小的冷门。然后第8轮王老又不敌薛仰嵩,这样就不得不最后一轮和崔云趾鏖战,但是遗憾落败,以小组第4无缘最后决赛。后来在决赛第二组,王老获得了这个组的冠军,不过第二组冠军,只是全部比赛第14名而已。
1964年,王老被评定为四段祺手。
同年,王幼宸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围棋比赛,与金亚贤再次刷新了参加全国比赛最年长的记录。72岁能在全国围棋最高的舞台上竞争,这在现在是不能想象的。前5轮王老全胜。随着,赛程的进行,后面基本上王老胜负各半。最终以24分,获得第8名,成绩虽不是如何惊人,如此高龄,仍能在56位高手中取得全国前十,实在不易。
后来,基本上王老就处于退役的情况下。1980年王老还参加了上海市老同志围棋比赛,真是下了一辈子棋。
王幼宸和刘棣怀等人关系一直不错,但与顾水如交恶。因为王幼宸晋升四段之后,顾水如给当时胡沛泉写了封信,后来胡沛泉将信发表在《围棋记录》中。

  

顾水如在信中称:“……鄙人在三十二年前(1919年)日本人本因坊秀哉来华曾以四段相赠,但生平从未用此名义。贵《记录》论及鄙人往往冠以四段荣位,获诵之余,殊称愧汗。务请以后述及鄙人迳称某某,勿以此相称。……”。说是“愧汗”,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他是以自己的四段是本因坊秀哉所赠,且是在三十二年前,资格比别人老,不愿意他人与其并称,更显然不愿意与王幼宸并称四段。据赵之云先生的文章中记载,王幼宸见到这封信后数次找顾水如,要番棋争胜,但都被拒绝了,从此两人从此交恶。
据朱伟先生的《上海滩棋人棋事》中讲,五十年代,顾水如在襄阳公园出售指导券,收入不错。王老也仿效印制黄色的指导券出售,由于利害关系而产生了矛盾。两人日后的严重不和,似种因于此。
1956年9月4日在上海《新闻日报》上刊出一篇介绍顾水如的文章,文中说顾老是吴清源的干爹和老师,亲手教他学棋两年多。王老见后大怒,认为此文出自顾老自述,与事实不符,尤其是说顾水如是吴清源老师这一点。因为当年北方老棋手与吴清源下指导棋较多的是汪云峰、刘棣怀、雷溥华等人,如果顾水如可算老师,他们也都是吴清源的老师了。因此,王幼宸立即将剪报寄给在日本的吴清源九段。吴清源收到王幼宸信后,写了一封措辞很客气的回信,信中大意是说,过去少年时,承蒙许多前辈的指点,饮水思源,是不敢忘记的。随信还寄赠《吴清源全集》两卷。后来,吴清源曾出多种传记和回忆录,都未提到顾水如是他老师。
  

于是王幼宸和顾水如的关系就越来越远,几乎见不到两人一起的报道。
王幼宸也很注重新一代棋手的培养,许多棋手都收到了他的指点。王老高龄而棋艺不衰,这与他身体特别强健有密切关系。其实他中年生了一次重病,几乎性命不保。后决心练拳健身,戒绝烟酒,坚持过有规律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变得特别健壮,这无疑是他取得围棋进步的原因。目前收集到王老的棋谱共185局,传闻对局52局。王老的成绩是123胜96负6和1打挂11不明,胜率51.89%。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7 10:15
●王幼宸     ○濑越宪作名誉九段         
让先      共260着
黑胜1子  
1960年6月14日
[attach]188577[/attach]

[attach]188578[/attach]

[attach]188579[/attach]

[attach]188580[/attach]

[attach]188581[/attach]

[attach]188582[/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7 10:16
   陶审安
陶审安(1894-1926),名审安,字鸿翔。上海浦东人。平时靠专研棋谱自学成材。民国初期他与张澹如、王子晏等人友善,互研究棋艺。曾经被誉为是有前途的青年高手,  
1920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5局,3胜2负稍占上风。当时王子晏是1级,所以陶审安的水平也大致是1级。
    1921年铃木为次郎访华,让陶审安三子。当时铃木为次郎是六段,推测当时陶审安为初段至1级水平。后来陶审安对铃木为次郎奉为师长,两人常书信往来,又与其讨论了《新围棋十诀》的内容。
同年,高部道平五段也让陶审安三子,不过和铃木的对局一样,这些对局都没有记载胜负。
本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4局,双方2胜2负。
1922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6局,陶审安2胜4负稍落于下风。
    1923年,陶审安与王子晏开始了近三年多的通信围棋,一时传为佳话。除此局之外,本年两人还有3局对局,陶审安1胜2负,稍稍落后。
1924年,陶审安和王子晏有过1局对局,陶审安负。此时王子晏保守估计也有初段水平,所以陶审安水平也大致也是初段。可惜上述这些对王子晏的对局大部分都笔者还没有找到。
1925年,陶审安和魏海鸿有过对局,两人弈和。
1926年4月19日,陶审安还和潘郎东等人进行了联棋对局。但本年患上痢疾去世。
陶审安擅长写作,通日语。日本棋院曾授予三段证书,巅峰时期应有三段水平。曾以“东篱居士”的笔名介绍中日棋人棋事。编译了《东瀛围棋精华》和《围棋神髓》等著作。
目前发现陶审安8局棋谱,1胜1和6不明,胜率12.5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7 10:16
黄承忱
黄乘忱(1895-1975)北京人。新中国建立以前以弈棋为生。
1935年黄乘忱和雕希文有过对局,两人一胜一负。雕希文生平不详。
1936年,黄乘忱和赵怀芝分先对局,赵怀芝当时被刘棣怀让二子,当时刘棣怀是三段,赵怀芝的水平大致是1级,所以大致推测黄承忱当时也是1级的水平。  
抗战时期,黄乘忱入四川,抗战胜利后,曾坐镇四川“世镇斋围棋茶座”。1948年在重庆编译了《中国围棋会重庆分会丛书》。
1957年,黄乘忱参加了当年全国围棋比赛武汉赛区的预赛。在首轮黄乘忱击败广东老将卢作尧。最后和刘炳文一起在本赛区出线。看来从1936年后,黄乘忱的围棋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1957年全国比赛决赛阶段的比赛在上海进行。前两轮黄承忱连续击败了骆子良、刘厚。第3轮不敌刘棣怀,属于正常。第4轮击败刘炳文后,第5轮负于过惕生。第6轮击败张库之后,遗憾的负于了当届状态正佳的陈嘉谋。第8轮轮空后,最后一轮和黄永吉相遇,最终击败黄永吉。黄乘忱和黄永吉虽然两人积分相同,但由于黄乘忱击败过黄永吉,所以最终黄乘忱获得了第四名。
1958年黄乘忱参加了全国围棋比赛广州围棋赛区的比赛。除了负于郑定远外,余下全部获胜,晋升至决赛阶段的比赛中。
决赛中,首轮黄乘忱轮空,第2轮,黄乘忱击败了郑定远,算是为小组赛的失利而“复仇”。然后,第3轮黄乘忱再次击败黄永吉。但是第4、5、6轮,黄承忱连续负于过惕生、刘棣怀、王幼宸。好在第7轮黄乘忱击败张库。但第8轮不敌双枪将庞凤元。最后一轮击败刘厚,以四胜的成绩,位列全国比赛第五名。
1959年1月,四川省举行棋类比赛。结果黄承忱获得围棋冠军。这样黄乘忱代表四川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棋类比赛。
    全运会中,黄承忱在小组赛中获得第一,晋升至决赛中。决赛中黄承忱前两轮皆胜。第3轮负于陈岱。第4轮击败了刘棣怀,客观的说,1959年是刘棣怀的巅峰之年,黄承忱能击败刘老,也证明了他自身的实力十分的强大。虽然第5轮,黄承忱不敌邵福棠,但紧接着第6轮黄承忱又和过惕生弈和,在那个时代,让“南刘北过”都没有占到便宜的棋手,实属于不易。最后一轮,黄承忱不敌黄永吉,获得全运会第四名。
1960年,黄承忱参加了当年的全国比赛,第二轮不敌陈祖德,第6轮不敌刘棣怀,第15轮击败了过惕生,获得了第七名,基本上是正常发挥水平。
1962年黄承忱被分在了全国比赛的第三组,这个组是公认实力最强的小组。一共12人的小组,最后晋级至决赛第一组的棋手就有5人。所以黄承忱的成绩不佳,最后被分到了决赛第三组,成绩不详。可以说这次分组对黄承忱非常不利,要不然后面的名次也许会更高一些。
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黄承忱三段的称号。
同年4月,黄承忱率领四川队参加全国围棋比赛。首轮获胜后,第2轮不敌王幼宸。接着,黄承忱击败黄汝平,弈和崔云趾,又取胜黄承俊和黄永吉。但又连败于黄良玉和张福田。马上又连胜姜英威和金亚贤。接着负于姜国震,弈和朱金兆。马上又不敌齐曾矩和黄进先。之后击败邱礼嘉,但马上负于王兹安。然后击败孙义章、杭承义两连胜,但最后两轮又负于袁兆骥和翟燕生,最终排名在25名。
黄承忱擅长中盘战斗。身后育有一女。目前发现黄承忱的棋谱33局,传闻对局37局。黄承忱34胜30负4和2不明,胜率48.57%。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3-12-27 10:18
●黄承忱       ○刘棣怀  
分先黑出二子半    共228着黑胜二子   
1929年9月23日弈于北京
[attach]188583[/attach]


[attach]188584[/attach]

[attach]188585[/attach]

[attach]188586[/attach]

[attach]188587[/attach]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4-3-5 05:06
陶审安
陶审安(1894-1926),名审安,字鸿翔。上海浦东人。平时靠专研棋谱自学成材。民国初期他与张澹如、王子晏等人友善,互研究棋艺。曾经被誉为是有前途的青年高手,  
1920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5局,3胜2负稍占上风。当时王子晏是1级,所以推测陶审安的水平也大致是1级。
    1921年铃木为次郎访华,让陶审安三子。当时铃木为次郎是六段,推测当时陶审安为初段至1级水平。后来陶审安对铃木为次郎奉为师长,两人常书信往来,又与其讨论了《新围棋十诀》的内容。
同年,高部道平五段也让陶审安三子,不过和铃木的对局一样,这些对局都没有记载胜负。
本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4局,双方2胜2负。
1922年,陶审安和王子晏对局6局,陶审安2胜4负稍落于下风。
    1923年,陶审安与王子晏开始了近三年多的通信围棋,一时传为佳话。除此局之外,本年两人还有3局对局,陶审安1胜2负,稍稍落后。
1924年,陶审安和王子晏有过1局对局,陶审安负。此时王子晏保守估计也有初段水平,所以陶审安水平也大致也是初段。可惜上述这些对王子晏的对局大部分都笔者还没有找到。
1925年,陶审安和魏海鸿有过对局,两人弈和。
1926年4月19日,陶审安还和潘郎东等人进行了联棋对局。但本年患上痢疾去世。
陶审安擅长写作,通日语。日本棋院曾授予三段证书。曾以“东篱居士”的笔名介绍中日棋人棋事。编译了《东瀛围棋精华》和《围棋神髓》等著作。
目前发现陶审安8局棋谱,1胜1和6不明,胜率12.50%。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4-3-5 05:07
黄承忱
黄乘忱(1895-1975)北京人。新中国建立以前以弈棋为生。
1935年黄乘忱和雕希文有过对局,两人一胜一负。雕希文生平不详。
1936年,黄乘忱和赵怀芝分先对局,赵怀芝当时被刘棣怀让二子,当时刘棣怀是三段,赵怀芝的水平大致是1级,所以大致推测黄承忱当时也是1级的水平。  
抗战时期,黄乘忱入四川,抗战胜利后,曾坐镇四川“世镇斋围棋茶座”。1948年在重庆编译了《中国围棋会重庆分会丛书》。
1957年,黄乘忱参加了当年全国围棋比赛武汉赛区的预赛。在首轮黄乘忱击败广东老将卢作尧。最后和刘炳文一起在本赛区出线。看来从1936年后,黄乘忱的围棋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1957年全国比赛决赛阶段的比赛在上海进行。前两轮黄承忱连续击败了骆子良、刘厚。第3轮不敌刘棣怀,属于正常。第4轮击败刘炳文后,第5轮负于过惕生。第6轮击败张库之后,遗憾的负于了当届状态正佳的陈嘉谋。第8轮轮空后,最后一轮和黄永吉相遇,最终击败黄永吉。黄乘忱和黄永吉虽然两人积分相同,但由于黄乘忱击败过黄永吉,所以最终黄乘忱获得了第四名。
1958年黄乘忱参加了全国围棋比赛广州围棋赛区的比赛。除了负于郑定远外,余下全部获胜,晋升至决赛阶段的比赛中。
决赛中,首轮黄乘忱轮空,第2轮,黄乘忱击败了郑定远,算是为小组赛的失利而“复仇”。然后,第3轮黄乘忱再次击败黄永吉。但是第4、5、6轮,黄承忱连续负于过惕生、刘棣怀、王幼宸。好在第7轮黄乘忱击败张库。但第8轮不敌双枪将庞凤元。最后一轮击败刘厚,以四胜的成绩,位列全国比赛第五名。
1959年1月,四川省举行棋类比赛。结果黄承忱获得围棋冠军。这样黄乘忱代表四川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棋类比赛。
    全运会中,黄承忱在小组赛中获得第一,晋升至决赛中。决赛中黄承忱前两轮皆胜。第3轮负于陈岱。第4轮击败了刘棣怀,客观的说,1959年是刘棣怀的巅峰之年,黄承忱能击败刘老,也证明了他自身的实力十分的强大。虽然第5轮,黄承忱不敌邵福棠,但紧接着第6轮黄承忱又和过惕生弈和,在那个时代,让“南刘北过”都没有占到便宜的棋手,实属于不易。最后一轮,黄承忱不敌黄永吉,获得全运会第四名。
1960年,黄承忱参加了当年的全国比赛,第二轮不敌陈祖德,第6轮不敌刘棣怀,第15轮击败了过惕生,获得了第七名,基本上是正常发挥水平。
1962年黄承忱被分在了全国比赛的第三组,这个组是公认实力最强的小组。一共12人的小组,最后晋级至决赛第一组的棋手就有5人。所以黄承忱的成绩不佳,最后被分到了决赛第三组,成绩不详。可以说这次分组对黄承忱非常不利,要不然后面的名次也许会更高一些。
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黄承忱三段的称号。
同年4月,黄承忱率领四川队参加全国围棋比赛。首轮获胜后,第2轮不敌王幼宸。接着,黄承忱击败黄汝平,弈和崔云趾,又取胜黄承俊和黄永吉。但又连败于黄良玉和张福田。马上又连胜姜英威和金亚贤。接着负于姜国震,弈和朱金兆。马上又不敌齐曾矩和黄进先。之后击败邱礼嘉,但马上负于王兹安。然后击败孙义章、杭承义两连胜,但最后两轮又负于袁兆骥和翟燕生,最终排名在25名。
黄承忱擅长中盘战斗。目前发现黄承忱的棋谱33局,传闻对局37局。黄承忱34胜30负4和2不明,胜率48.57%。

作者: 何礼士    时间: 2024-3-10 21:35
双老师努力不懈,令人钦敬。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4-3-11 13:08
何礼士 发表于 2024-3-10 21:35
双老师努力不懈,令人钦敬。

谢谢您的回复。

作者: 双节棍1573    时间: 2024-3-16 08:52
王志贤,江苏江阴人。1930年前于江阴任小学教员、印书馆职员、报馆记者等。来沪后任律师事务所职员、钱庄职员。在生报开辟围棋专栏编辑。 1955年翻译了吴清源的《先手优势布局法》等围棋书籍。
下图是王志贤和刘棣怀、王幼宸的照片,此时为1963年元旦


王志贤目前发现最早的棋谱是1935年8月6日,有一位叫吴颂尧的棋友要离开上海。众人依依惜别,于是众人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饯别联棋。由王志贤、沈伯乐、张恒甫、陶际云、陶笑舫、陈啸尹、黄景吕、杨寿生、杨家齐组成为一方执黑,吴颂尧自己一方执白。此局胜负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众人的友情。
1937年4月,顾水如让王志贤二子,并或胜。两人棋份不详,估计是顾水如让王志贤先二先。当时顾水如的棋力在三至四段之间,如此推测,当时王志贤大致有专业初段至1级的水平。
1948年10月开始至1949年正月。在历时近3个月的过程中,刘棣怀与王志贤进行了升降六番棋。棋份由刘棣怀让王志贤二先二。结果王志贤4胜2负击败了刘棣怀,晋升至先二先。当是刘棣怀是四段水平,此时王志贤的水平正式成为初段。后来,因为王志贤的年龄日增,他也就定格在这个水平上。
1951年,上海举办的两次大比赛(即升段赛),他和刘棣怀、过惕生、胡沛泉、王幼宸参加了这次比赛,但是王志贤的实力和年龄在这些棋手面前都不占优势,所以都没有获得什么好的成绩。
1952年,胡沛泉和王志贤发起升降十番棋,由胡沛泉让王志贤先。不过由于资料有限,只是知道前两局都是胡沛泉获胜,后面比赛究竟是什么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1954年,王志贤参加了上海胜拔败退战,这是个类似于擂台赛赛制的比赛,结果在第三局,王志贤不敌董文渊。
1956年时,王志贤还让过王家梁二子,并获胜。后面就没有收集到王志贤的消息了。
王志贤先生非常擅长收集围棋旧谱,对旧谱的收集煞费苦心。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他公余之暇,时常到各旧书坊内收集旧谱,凡见自己没有的书籍,必定收留。上海没有的棋书,他就去外地收集。收到的棋谱,也做了校对工作,填补缺页,修改错字。著名棋史家徐润周称赞他是古人的功臣。
王志贤先生目前收集到的棋谱是25局,传闻对局2局。王先生5胜21负1和。胜率18.51%.





欢迎光临 飞扬围棋 (http://flygo.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