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骤流 于 2014-10-11 15:02 编辑
近来古今之争的话题比较火爆,缘起是一位非著名职业棋手刘世振X段(具体几段忘了)在做节目时认为中国古代最强国手范西屏,施襄夏只有业余5段水平,这一下引发舆论哗然,挺古派把小刘同学喷了个灰头土脸,每天只能在唾沫中挣扎求生。在中国古代,围棋属于“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在我看来,此四艺中先撇开棋不谈,琴到目前我们知道的还是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未见当代有什么名人名曲现世;书法就不用提了,当代谁敢说自己的字超过颜柳欧赵?画还好,我知道齐白石先生名气大,但若说齐先生超过了顾恺之吴道子等先辈,我看也未必。那么回到棋上,怎么会当代的棋手就超过古人一大截了?顶尖职业棋手起码可以让业余5段四个子吧?想到这里我看首先要追问的是:谁把琴棋书画放在一起的?像棋这种竞技体育怎么会混到文艺圈里去的?棋就应该跟乒乓球,足球放到一块去!不过,如果把现在的中国足球队拉到几百年前去与唐朝或宋朝蹴鞠队比一场,你选谁赢? 随着古今之争的愈演愈烈,围棋TV频道专门请来了李家庆业余7段来讲解当湖十局,棋局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基本镇住了所有人,古今之争基本告一段落,范施业余5段的说法不攻自破。 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借着古今之争的热潮,我也打算把古谱在棋盘上再摆一摆,汲取一下养份。但是我手头的古谱书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本,《寄青霞馆弈选》和《兼山堂弈谱》。《寄青霞馆弈选》就不说了,里面都是中文数字,还没摆就感觉很凌乱。兼山堂我有二本,第一本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根据上海文瑞楼印行的《兼山堂弈谱》整理校勘的版本,里面均是50步一谱,所有的注解全部附后,看起来非常不方便,我打完第一局就再也不想打第二局了。201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林勉老先生整理的版本,购买回来一看,还是50步一谱,但是每谱都有解说,比上一个版本好多了,但对我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50步一谱稍嫌过密。 2、开本稍小,棋谱更小,阅读起来不大气。 3、注释跟棋谱往往不在一个页面上,打谱时需要反复翻页查阅解说,也不是很方便。 关于50步一谱的问题还需要说明一下:兼山堂棋谱共计62局,一本就三百多页,如果分谱再细的话可能就需要分成上下册甚至上中下册出版了,所以50步一谱实属正常。我学棋的时候棋书少,那时候主要的棋谱来源是《新民围棋》之类的杂志,里面大量没有分谱的棋谱,一谱就是几百手。以前有种说法,初学围棋的人第一次打谱,需要一小时以上才能摆完棋谱。当你半小时即能摆完一局棋(200手左右的棋谱)时,说明已经具备业余有段的围棋实力了。这里所说的棋谱应该指的是没有分谱的总棋谱,我感觉这种摆法主要是为了训练棋感,想要真正提高水平,公认的打谱方法如下: a)需要将一局棋的每一手棋都细细品读,感受高手的每一手棋的用意,寻找和整合与高手对局过程中的思想境界的统一; b)对棋局局部变化和全局整体的构思、立意细心玩味; c)还可对每一手棋先行研究其变化所在,再与高手提出的着法进行对比,寻找落差,修正思维。 以上述方式打谱,50步一谱就嫌过密了,你一门心思去谱中寻找着法的数字,打谱的目的变成了仅为按照顺序摆出这局棋,一旦找不到着数就心中郁闷,影响情绪,实无必要。那么,多少手一谱比较好呢? 我排版过《吴清源对局细解》,里面的解说非常细,我是十步一谱做的分谱,摆下来经常有卡顿的感觉,经常一个变化还没摆完就得翻页,如同洗澡时突然停水的感觉,所以这次排版,我将以下三条做为准则: 1、20步一谱,既避免棋谱手数过多过乱影响情绪,也努力增加棋谱的流畅度。其实棋谱分谱是最简单的,在软件中输入数字,点下鼠标即可完成,真正的细解甚至做过一手一谱的。不过这种细解我感觉是为了给那些不愿意拿棋子摆谱,更喜欢阅读棋谱的人看的,真正在棋盘摆棋时一谱一手真的是要命。 2、开本做成B5,棋谱也尽量做大。其实把书做成A4纸大小不论是排版还是打印都更方便,棋谱也更大,不过A4的书我也打印过,稍嫌过大,也不符合审美习惯。 3、古人的讲解与对应的棋步均在同一面上,这样就不存在摆完一子再去翻页看注解的问题了。 最后,选择哪本古棋书来排版呢?我肯定是要选有古人点评的。没有点评的我的水平看不懂,至于现代棋手点评的,我已购买了陈祖德的《围棋古谱精解大系》和薛至诚的《棋霸天下》,足矣。而且通过古人点评对了解那个时代的棋手思想更为适宜。古人点评以《兼山堂弈谱》为第一,但我已有两本。《餐菊斋棋评》呢?一共27局,稍有点多,我排《吴清源对局细解》8局就用了半个多月……最后确定重排《施定庵手批十八局》,一是局数少点工作量就少点,先排出一本提高点自信心,再排《餐菊斋棋评》也不迟;再者施的水平在古棋中首屈一指,排他讲解的棋谱也有代表性。同时,我在“弈典”软件中找到的《兼山堂弈谱》还有今人赫鲁晓夫的点评,正好一并录入。 什么?赫鲁晓夫是谁?我只能告诉你:“赫鲁晓夫,不知何许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