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君山:(聂)卫平和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4 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聂卫平是第一个完全由中国“本土”培育出来、而在较长时期的比赛中<p></p>连续地击败了日本最强棋士的第一人。<B>围棋</B>是两个棋士个<p></p>人间的斗智,但作为职业性的竞技,却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p></p>时代背景。一般说来,西方文化较以个人为本位,而东方文<p></p>化则较以群体为本位。从明治维新福田谕吉提倡“脱亚入<p></p>欧”起,日本就在各方面西化,战后更是完全接受以个人竞<p></p>争为主体的资本主义。职业棋士比赛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他<p></p>们的收入和生活,而且在90年代以前,日本所有的大比赛<p></p>都是国内比赛,所以棋士参与比赛,都是从个人利益的立场<p></p>出发。中日<B>围棋</B>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双方棋力有一段<p></p>距离,日本是以“指导”的心理来对待中国的。中国方面的<p></p>心情不同,那时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对外开放才将开始,<p></p>国际的比赛,例如乒乓、排球等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p></p>色彩,每次获胜有着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的象征。<p></p><p> </p>  这个时候,中日<B>围棋</B>擂台赛应运而生。在自传里,聂君<p></p>自认他的棋力在70年代末已达到颠峰,但真正更上一个台<p></p>阶,还是在80年代后期的擂台赛。可以说擂台赛造就了英<p></p>雄式的聂卫平,聂卫平也造成了英雄式的擂台赛。严格地<p></p>说,擂台赛不能算是真正两军对决的比赛。因为譬如十人<p></p>比赛,一队九人皆弱,一人特强,这特强的一人就可把比赛<p></p>赢下来,但并不代表输的一队就实力差。然就刺激性、紧张<p></p>性而言,擂台赛远胜其他方式的比赛,尤其当时的中日对<p></p>抗,以平均实力而言,日本毫无疑问尚胜一筹,聂卫平把守<p></p>最后一关,有如在悬崖上持剑对决,虽然只是一个人,背后<p></p>却担负了十亿中国人民加三千万海外华裔的期望,凭其韧<p></p>性、气势,连胜三届十一场,海内外华人,无论知不知棋都为<p></p>每一场的胜负悬起了心,使得<B>围棋</B>这项原属个人游戏的竞<p></p>技,一下成为家喻户晓的比赛。再加上聂君学棋的过程,充<p></p>满了戏剧性,与日本棋士正成对比,日本的职业棋士都是从<p></p>小进入棋院,稳定成长,是制式化的“产品”。聂卫平却是在<p></p>极端混乱的“文革”期间,左冲右突地冒出来。用武侠小说<p></p>做比,小林、武官等日本一流棋士,就像少林寺的和尚,一个<p></p>个从小出家,吃素练武,最后通过了十八罗汉铜人阵的考<p></p>验,才算学成出师。聂卫平则是一位野武士,在荒山大泽中<p></p>自行磨练而出。当聂卫平在擂台赛上与这些棋艺属于“名<p></p>门正宗”的顶尖高手对决,而把他们一个个扫下悬崖,其悬<p></p>疑性、戏剧性,即使小说里想象出来的最精彩情节,亦不能<p></p>过之。<p></p>
    
2#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2:18 | 只看该作者
聂卫平在第一、二届擂台赛中的表现,如有<p></p>神助,建立了历史性的功绩,但也是历史性的机缘。日本的<p></p>棋士以<B>围棋</B>为国粹,棋力高他国一筹,先骄后馁;而中国方<p></p>面,经过传媒宣传,可以说集举国之期望,看棋士们备战的<p></p>过程就知道,不只是聂卫平、马晓春等个人的事,还存在着<p></p>中华民族对抗大和民族,社会主义的群体性对抗着资本主<p></p>义的个体性等等各式各样棋盘外的象征,上纲上线,都投射<p></p>在既单纯又神秘却确确实实是黑白分明的棋盘上。而最后<p></p>是中国人赢了。<p></p><p> </p>  这样,聂卫平成了英雄,他豪迈爽朗的个性,也正适于<p></p>扮演英雄。但是在现实社会里,英雄是不好做的。有一段<p></p>时间,哪儿都找他去,领导找他,群众也找他,聚会的时候,<p></p>上千上万的人围着他,他傻乎乎地笑,人家说他和熊猫一样<p></p>是国宝,也真像。<p></p><p> </p>  那个时候,我和聂君已经是很知音的桥牌伙伴,有一次<p></p>我私下问他:“你的棋怎样?会不会退?这是你的根呀?”他<p></p>苦笑着回答:“退倒不会退,可也不会进,我没办法呀!”<p></p>这话从自信极强的聂卫平口中说出来,就表示单从精<p></p>力一点来说,棋的整体力量已经在走下坡了。记得大概是<p></p>十年前吧,我曾写了封信给主办擂台赛的郝克强先生,说聂<p></p>卫平的个性和棋风,就像大漠英雄,他对外比赛能不断创造<p></p>奇迹,主要也是靠他那股大漠英雄的气概,但现在在京城的<p></p>浮华世界被灯红酒绿的捧,棋力非退不可,“自古英雄怕进<p></p>城,你们要注意保护他哦”。后来在“应氏杯”的决赛中,此<p></p>言不幸而言中。<p></p><p> </p>  我和聂卫平相识于棋而结缘于桥牌,桥牌是聂卫平的<p></p>业余嗜好,而且不只是一般的嗜好。我还没有见过一位业<p></p>余桥牌手,像他这样的喜好和投入。关于这点,略识聂君的<p></p>人,大概都同意,对此有意见的,也颇有其人。我的看法,像<p></p>聂卫平这样一位喜欢竞争而且胜负心特强的人,桥牌——<p></p>这于他是“胜固可吹,败亦可诿”的业余嗜好,对调剂身心是<p></p>有正面作用的,只不过他的个性,豪迈胜于谨细,有时候对<p></p>自己也放纵些,别人怎么说也不大在乎,当然闲话就特别多<p></p>了。<p></p><p> </p>  卫平和我第一次见面是在1983年香港金庸先生的宴<p></p>席上。金庸、卫平和我都是因棋结交,金庸有一段时期极迷<B><p></p></B><B>围棋</B>,他有特殊的癖好,就是拜高手为师。历史上徒弟段数<p></p>最多的,大家公认是木谷实,总共超过二百段。和木谷实相<p></p>比,世界上师父段数最多的,现在肯定是金庸。我帮他算算<p></p>有一百段以上!金庸之有此成就,是因为他完全不守武林<p></p>中入门以后从一而终的行规。不分门派不分辈分,只要艺<p></p>高,他就要拜为师父,而且学不学得到本领不论,拜师的仪<p></p>式却一点不肯马虎,往往坚持要行跪叩的大礼。有一次,他<p></p>要拜王立诚为师,林海峰和我都被请去做观礼的嘉宾,那时<p></p>他已拜了吴清源、林海峰为师。王是林的弟子,林又是吴的<p></p>弟子,论年纪王也不到金庸的一半。金十分诚意地要拜,王<p></p>却怎样也不敢受,僵了好一阵,最后还是搬了一张太师椅<p></p>来,立诚端坐其上,金庸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大躬。海峰虽<p></p>已是师父,但此时升格为师祖,又受了三鞠躬;立诚出国赴<p></p>日学艺是经过我的手试,所以我亦沾光地受了金庸斜斜一<p></p>拜。卫平的自传中,说金庸坚持对他要行跪叩拜师之礼,经<p></p>过想亦如此。<p></p><p> </p>  卫平与我和金庸虽是因棋结交,当然我们更是金庸武<p></p>侠小说的忠诚读者。自传里聂卫平讲起他和我交往引用的<p></p>典故,亦出自金庸的《笑傲江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2:19 | 只看该作者
这要从1986年香港一个叫“地中海杯”的国际桥牌赛<p></p>说起,这是我和卫平第一次正式搭档参加桥牌赛。那时聂<p></p>卫平在香港已经是名人,我在台湾也有各方面的关系,而当<p></p>时两岸之间尚未开放。单纯的桥牌赛,招来好些记者,他们<p></p>问的问题,当然离不了两岸与政治。一位记者有点挑衅地<p></p>问:“台湾不是把共产党叫‘共匪’吗?你怎么和聂卫平下棋<p></p>打牌?”我回答:“政治是暂时的,民族、文化是久远的,我和<p></p>聂先生都是中国人,<B>围棋</B>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聂君在自<p></p>传中认为这回答很政治,但这是内心诚实的话。假若那时<p></p>我在政府中任职,也许不会说得那么白,但当时我并没有担<p></p>任公职。后来这些话在台湾报纸上登出来了,当时也有些<p></p>传言(并不完全真实),聂君有些担心,曾问我和他做朋友有<p></p>没有不便,我解释了一下我在台湾的情形,说这样的活动对<p></p>个人的安全自由不会有什么不便。当然对任公职可能有一<p></p>些影响,不过时代在变,所谓“不便”也在变。人在世间有政<p></p>治地位,有社会地位,也有历史地位。政治地位是暂时的,<p></p>随位置而变,得位时高,失位时就消失了;社会地位是长期<p></p>的,建立起来后,只要束身自爱做你自己,总在那儿,别人奈<p></p>何不了你;历史地位则是永远的,但不是只靠努力可得,更<p></p>不是人人可得,要靠机缘,就看怎样把握机会,一过去就没<p></p>有了。“而你正在创造历史地位的边缘。”我对卫平说。对<p></p>我们相交,则引用了一个《笑傲江湖》中的故事。讲两个江<p></p>湖人分属敌对两派,但均妙于音律,因乐结谊,琴萧合奏,共<p></p>创了笑傲江湖之曲。这个故事后来以悲剧结局,但此两人<p></p>的友情,令人心向往之。我心目中,与卫平友谊的关系,与<p></p>之颇为近似(当然悲剧结局除外)。<p></p><p> </p>  我们之间背景、专业都不一样,甚至个性和对一些事的<p></p>价值判断都不尽同,但在桥牌桌上,确实心灵相通。和卫平<p></p>做桥伴是很愉快的,他不是专业桥手,桥牌的理论不高,但<p></p>桥牌的智商很高,思路清楚,极少昏招。他与一流桥手对抗<p></p>的经验不多,但从<B>围棋</B>征战养成的killing instinct(杀手直<p></p>觉),关键时刻白刃一闪,绝不手软。最特殊的是,自信超<p></p>强,每次赢了牌,看他真心高兴,自吹自擂仿佛君临天下,其<p></p>愉悦的心情传染开来,令人觉得天地皆春。我们做伴打牌<p></p>的机会平均一年只有一两次,两人间完全没有什么特约叫<p></p>法,但在牌桌上,他想什么我大致猜得到,而他的判断,我也<p></p>大致信得过,所以成绩往往出乎意料的好,这种天地皆春的<p></p>感觉也就常有。最令人怀念的一次,是1988年在日本,他<p></p>已连赢了三届擂台赛,那次是参加“富士通杯”,我正好去京<p></p>都开会,打听到在棋赛结束后的第三天,有一场“高水准”的<p></p>重要桥牌赛,在卫平赢了“富士通杯”初赛的午夜,我通过电<p></p>话找到了他,临时决定取消其他约会,去参加这次桥牌赛。<p></p>到了赛场,才知道这是日本为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桥牌赛办<p></p>的选拨赛,我们以客卿身分参赛;聂卫平还临时拉了武宫正<p></p>树去做捧场的观众,武官略识桥技,每打完一圈,聂卫平就<p></p>给他夹吹夹评地讲一圈。那天我们打牌如有神助,最后得<p></p>了冠军,把武宫佩服得不得了,让聂卫平以后一定要教他学<p></p>好桥牌,聂卫平哼哼哈哈地说了几句日语,似乎是这很不容<p></p>易的意思。<p></p><p> </p>  颁奖时我们领了奖品,致谢词时还开玩笑地问:<p></p>“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代表贵国去参加奥林匹克了?”把主<p></p>持人问得直搔头。赛后林海峰请吃饭,聂卫平一人又吹又<p></p>擂地吃了五客生鱼片,把林海峰看得一愣一愣的。回到林<p></p>家,他又赶着打国际电话给《人民日报》发消息,聂卫平赢了<p></p>棋是很少吹牛也从不自我宣传的,但赢了牌就不一样了。<p></p>我为此欢乐气氛感染,也给台北的报纸去了电话,结果第二<p></p>天两报都登了我们赢了日本奥林匹克桥牌选拔赛冠军的新<p></p>闻。<p></p><p> </p>  像这样愉快的经验,卫平和我分享过多次,但我也曾陪<p></p>他度过他<B>围棋</B>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夕。这在自传中他也提到<p></p>了,就是1989年8月第一届“应氏杯”最后在新加坡的决<p></p>赛。这个冠军可得到40万美金,为历史上奖金最高的比<p></p>赛,是应昌期先生为中国人、尤其是为聂卫平举办的。而聂<p></p>君亦不负所期,一路过关斩将,到新加坡时,决赛的五盘三<p></p>胜中他已以2:1领先对手,剩下两盘只要再赢一盘,就可以<p></p>大功告成。大家都以为他冠军已经到手,不料两盘皆北。<p></p>这一失败,是卫平<B>围棋</B>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应氏杯”和<p></p>两岸<B>围棋</B>交流中的一个转折点,以后影响到许多事。当时<p></p>我是应昌期<B>围棋</B>基金会董事长,是“应氏杯”名义上的主办<p></p>人,但在大陆举行的初赛和复赛,因为时任政务委员,无法<p></p>参加,最后决赛在新加坡举行时,我已离开公职回到学校教<p></p>书,可以自由地去了。因此我大为兴奋,还组织了一个桥牌<p></p>队,包括60年代一起驰骋世界桥坛的亚洲桥王黄光辉和戴<p></p>明芳等,前往狮城,准备给卫平举办一个庆功桥牌赛。棋一<p></p>输,牌虽照打,但谈不上庆功了。比赛过后,棋士桥友纷纷<p></p>归去,最后一晚人都走完了,只有卫平的机票订在次日,他<p></p>原预备好好地玩一下,这时只有我一人留下陪他,当天晚上<p></p>我还是和他一起去吃他最喜欢的日本料理,他一口气吃了<p></p>两客生鱼片,也谈了一些平常都不谈的话,但沉沉闷闷的,<p></p>热带的暖风从棕搁树顶吹下来,吹得人一身疲乏,两人都早<p></p>早就回去睡了。<p></p><p> </p>  狮城失利,卫平说走错机场,得了感冒。这次他来狮<p></p>城,赛前就恍恍惚惚的,说是冤枉跑了趟曼谷,在香港牌也<p></p>没打好。这使我想起1981年和陈祖德先生的谈话。那一<p></p>年陈君在香港金庸家养病,金庸趁机邀我也去小住几日。<p></p>每天清晨和傍晚,陈君和我从太平山山巅的金宅出来,沿着<p></p>山顶小径一边散步,一边聊天。陈君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p></p>一个专业棋士,不如说是一个知识分子。许多人认为,没有<p></p>“文革”,陈君将是中国第一个打倒日本的棋士,但他最美好<p></p>的奕棋时光,都在“文革”的折磨中消逝了。尽管如此,陈君<p></p>依旧是一个认真的共产党员。我们谈到社会主义体制,尤<p></p>其结合中国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体制下<B>围棋</B>的发展。这种<p></p>结合,有许多优点,包括对棋艺棋士本质性的尊敬,棋士个<p></p>人的生活安定,不依赖棋的输赢等等。但是,一旦开放,接<p></p>触到一切以金钱衡量的国际竞争社会,这种结合的价值基<p></p>础,势必受到冲击,其体制运作也势必要调整,否则难以持<p></p>久维持平衡。这次“应氏杯”决赛,多少感觉到这平衡的动<p></p>摇。<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2:19 | 只看该作者
在自传里,卫平对他的婚姻和感情生活,有很坦白的叙<p></p>述。这是另一个我和卫平相交不触及的领域。但是对孔祥<p></p>明女士,我有另一番独立的尊敬。她是第一个中国<B>围棋</B>的<p></p>世界冠军——女子冠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孔祥明<p></p>在女子<B>围棋</B>界是无敌的。和卫平结婚后,她放弃了事业相<p></p>夫教子。做天才的太太是不容易的,卫平是天才,而且是不<p></p>会照顾自己又相当任性的天才。孔女士相夫,最重要的是<p></p>在棋艺上激励督促丈夫,卫平在擂台赛的杰出成绩,孔祥明<p></p>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在自传里,卫平也承认。大家都知道,<p></p>孔祥明对桥牌十分反感,我相信她绝对有充分的理由如此。<p></p>我和卫平做桥伴七八年,卫平的朋友和中国棋院的棋士,大<p></p>半都认识而且熟识,但卫平从未给我介绍,而我也从未见过<p></p>他这位应算是<B>围棋</B>同好的妻子。“应氏杯”决赛最后一局失<p></p>利之后,我在旅馆房间里忽然接到卫平的电话,声音低沉,<p></p>要我到他房间里一下,我去了,气氛实在不好。这盘棋对他<p></p>们太重要了,我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第一次和孔女士见<p></p>面,他们也许要我缓和一下气氛,但安慰的话似乎也多余<p></p>了。<p></p><p> </p>  1992冬我到北京,离京前夕的晚宴上,棋院的朋友告<p></p>诉我聂卫平和孔祥明分手了,刚刚办完手续。我忽然兴起<p></p>非得去看孔祥明一下的念头。时间已经很晚,孔的住处离<p></p>宴会场合又很远,难得王汝南和罗建文两位棋友帮忙张罗<p></p>到一部大概是吉普、也可能是货车的高高的车子,他们两位<p></p>陪着我,一路颠着,走了四五十分钟,好像还走错了路,最后<p></p>到一座体育馆外面,孔女士已经闻讯在等着。北京的冬夜<p></p>本来就冷,那天又是特别冷,我们就在体育馆屋檐下,在刺<p></p>骨的北风里谈了十几分钟话。我大致是说,我是以一个台<p></p>湾棋友,而不只是卫平的朋友,向她致尊敬之意。因为她替<p></p>中国人争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也因为她帮助造就了另一个<p></p>伟大的棋士。这些成就是她自己的,而这份尊敬也是对她<p></p>个人的,不因其他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她当然是谦虚了一<p></p>番。我因为第二天就走,带来的礼品已经送完,便临时凑合<p></p>着送了她一瓶“金门高粱”和一本蒋梦麟的《西潮》。“高粱”<p></p>原来已经送给王汝南,再要回来;《西潮》则是带在旅途上解<p></p>闷的,已经有些磨损。后来,每年孔女士和我在圣诞节都通<p></p>讯问候。两年前,她首次访台,我们又第三次见面。她告诉<p></p>我还保留着那本《西潮》,烦闷时翻阅,书里的内容每次都给<p></p>她一份激励。<p></p><p> </p>  卫平的自传里,读者最感兴趣的恐怕是他的师友部分。<p></p>卫平和当时中国的领导人,很多都有因棋桥结缘的友谊,在<p></p>自传里,交往琐事娓娓道来,平凡中有亲切的人情味。金庸<p></p>小说里有一个令狐冲,一个郭襄,是代表率性自由最最可爱<p></p>的两位男女。去年秋天(1998年)金庸访台,在电视上偶然<p></p>说起他小说中自己最喜欢的男主角是令狐冲,最想娶做太<p></p>太的女主角是郭襄。一时政坛逐权之士,纷纷自喻令狐冲,<p></p>而又纷纷也想把太太或女儿塑造成郭襄的形象。殊不知只<p></p>是在小说中,令狐冲才会逢凶化吉,权力才会自动地落到他<p></p>头上,而他最后还是选择放弃权力,才得还我自由。郭襄诚<p></p>然可爱,但试想三更半夜,邀集了杀犬屠猪之辈,到家里来<p></p>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官先生如何自处?而官太太又如何做<p></p>得下去?现实世界的生活,毕竟与理想不同,读卫平的自<p></p>传,观其生活起落,不禁有深深的感触。<p></p><p> </p>  写自传最困难的,是如何在坦白与保留间拿捏好分寸。<p></p>历史上写自传的,大都以保留居多。我的同乡、汉朝的大思<p></p>想家王充算是一个例外。在《自纪篇》里,他叙述家世迁居<p></p>浙江上虞的由来:“祖父泛,以贾贩为业,生子二人,长曰蒙,<p></p>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p></p>塘,勇势凌人,未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这<p></p>些在今天看来相当平实的话,害得王充挨了近两千年的骂,<p></p>刘知几在《史通》里就责备他“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但<p></p>事实上,只有说实在话,才会赋予传记生命,才会让传记活<p></p>起来。卫平生性爽朗,在自传里,无论对人对己,对事对情,<p></p>或追述或回忆,把当时的经历用自己的感觉坦坦白白、行云<p></p>流水地说出来,生动可读,绝对是活的传记。但必然也会引<p></p>来争议。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是卫平从他的眼睛、他的角度<p></p>所看到的世界吧!<p></p><p> </p>  卫平的自传,写到90年代中叶为止,至此,他作为英雄<p></p>选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生的舞台原是在旋转的,从一个<p></p>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不可能老扮演同样的主角。最主要<p></p>的是在舞台旋转时,寻到此时此刻此场景最适合自己的角<p></p>色,快乐地扮演好这个角色。聂君正值壮年,他的大局观、<p></p>大赛实战需要的心理建设等,中国至今仍无出其右者,而这<p></p>正是年轻棋士最需学习的。近年来,他担任国家围棋队的<p></p>总教练,正是最能发挥他的所长。在中国<B>围棋</B>步上国际舞<p></p>台的过程中,卫平已建立了历史性的地位,但今天他仍来日<p></p>方长,这令人想起木谷实,年轻时木谷在棋盘上建立了杰出<p></p>的声誉,中年以后,更培养出木谷一门二百余段,称霸棋坛<p></p>三十年。也许我们也可以以此期望聂君吧!<p></p><p> </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8-4 21:4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8-4 23:5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8-5 21:13 | 只看该作者
<>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10-2 03:16 , Processed in 0.164605 second(s), 19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