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7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地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2 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前些时候在天地间论坛发的几个帖子,评天地今年第12期的若干文章,顺带还谈谈自己关于围棋界的浅陋想法,原来还有些话,但后来坏了兴致就扔下了,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也就这样了吧。刚才看了一些飞扬朋友议论天地的文章,与我的想法迥异,特转过来,就教于飞扬方家。飞扬棋友多是我所谓的“真棋迷”,对天地的看法与我这种“伪棋迷”自然大不相同,但事情也许恰能在这种多角度观照中更显清晰。——————————————————————————


楔子
前几天乘兴写了些对今年《围棋天地》第12期的读后感,但多言之未详,趁现在有兴致,决定更饶舌些,展开来谈。解剖的仍旧是这只麻雀。以一个老读者的身份,谈谈自己对天地的一些看法和希望。

(一)速度与厚薄

我之喜欢李喆的《速度与厚薄》,并非如狗粪所说的是因为出现了休谟;扯权威作大旗,或见权威辄谟拜,都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了。但是,我也由衷地同情狗粪在阅读本文时的痛苦,是的,各种“大词”堆砌着,不惟读者困难,作者无疑也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一般而言,费力的文章不一定是因为作者表达能力的问题,大多数倒是由于作者其实还没有把问题想得清楚明白。如果有耐心梳理一下李喆的开篇,砍去纷繁的理论技蔓,其实意思还是清晰的:通过归纳法去寻找围棋速度与厚薄之间的平衡。

然而,休谟的出现并非全无意义。因为速度与厚薄的问题,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特别是将具体的围棋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事前人也许做过,但多是浅尝辄止,迄今并未(也许并不可能)见过有何系统性的结论,因此,李喆开篇引经据典以阐发自己的观点,虽则费力,但不妨可以看作是年轻棋手为围棋理论建设的一种努力,而作者的旁引博证,也让人看到了年轻一代棋手涉猎之广博、视野之开阔,这种迥异于旧时棋人的气度也许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文章选取了四个经典战例,解说非常精彩,这不必细说,我主要谈谈由此引发的一些想法:

首先,战例应多选名局。名局多数棋艺精湛,技术含量高,可阐发的余地大,能吸引眼球,更主要的,它是围棋道统的一部分。对名局的反复研究、多方提及,是围棋文化的一个积累过程。

其次,名局的解说不应囿于技术本身,就技术而技术其实是走向一个死胡同。我激赏蓝烈说过的一句话:围棋要文饰。要拓宽围棋的内涵,要寻找围棋文化本身的价值,因为于文化而言,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意义而已。

第三,建议天地能利用固有的技术优势,邀请名家有计划地推出一系列的名局详解,最好能够详尽到十个页面一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品牌。这些名局的选取,古棋也好,当代棋也好,在技术含量较高、历史意义较大的前提下,建议能多考虑选取中国棋手的胜局,存一种更为长远的文化目光。

第四,从刊物而论,名局详解也有很大的功用,至少,读者是喜欢的,积腋成裘成其体系,可以出单行本、增刊之类,应该也能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支持者的名誉  

这期天地报道了常振明获日本两棋院授予名誉段位的消息,对此,我曾调侃“围棋界在攀附权贵”。调侃归调侃,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权贵”们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大可不必扭捏作态。因为“权贵”的力量是无穷的,远至日本的御城棋,近至吾华的“围棋市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情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我这局外人看来,棋界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也着实不少,首脑分子四出活动,或下指导棋,或授名誉段位,所以当某某企业不再承办围甲时,一个电话就有人飞马赶来救场,不能不说是平日广结善缘之功。从这个“成功案例”中,反而引起了我的一点点担忧:这样的将围棋的命运寄托在个别爱棋而多金者身上,究竟行不行得通?

这牵涉到一个围棋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地位如何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地看,围棋的声誉不低,素为文人墨客所重,是个遣愁破闷的好玩意,但亦仅此而已。在传统上,围棋只是小技,并非职业,因此以此为业者的结局就乏善可陈了:高者仅以御前侍棋为事,算帮闲清客之属;低者便只好在茶馆赌棋讨生活,地位比引壶卖浆者流更不如,世论总免不了一句“不务正业”。棋手真正的地位提高,是建国后的事,这并非传统的回归(其实亦无所谓传统可回归),为的仅仅是对日外交,而参照了日本围棋的地位。

在今天,围棋用以促进中日民间交流的主要目的已经弱化,面对的是纷纷扰扰的市场经济,围棋界既失去了官方的刻意呵护,又缺乏自身传统的尊崇,底气自然不足,腰杆也就挺不起来,于是只好凭借传统的“琴棋书画”四字,以传统的清客身份与“权贵”相往还,以求大檀越一时之欢,慷慨布施,暂得三天两日之饱暖,总难免窘困之态了。

要改变这种被动状况,围棋界只能重行振作,一是建立围棋的道统,提高围棋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二是励精图治,夯实基础,建立一个养得活参与者的围棋市场。两者谈何容易,但如果主事者有意,其实还是大有可为的。



(三)荣耀与希望

本期围棋天地策划了世界业余锦标赛三十年记,有全面回顾,有参赛棋手追忆,还有历届八强名单、参赛国家及地区数量一览表,工作做得细,可读性强,尤其是那些资料数据,很能让我们这些一同走过来的棋迷发一点思古之悠情。

这确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从近年天地类似的一些回顾性、总结性的选题看,我感觉天地正有意无意地建立着中国围棋的传统。

所谓传统,就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要谈传统,不能不谈日本围棋,从史料的收集、理论的研究、礼仪的规范、名家的行略、棋局的评析,到棋具的制作、棋谱的刊行等等,绵绵积累数百年,形成了一个完整规整的体系。正因为这个传统,才给予了日本围棋无比尊崇的地位,才能令人面对幽玄之间心生敬畏,不敢稍存亵渎之念。不客气地说,中韩现代围棋有今天的地位,几乎全是拜日本围棋传统所赐。

然而,中国围棋本身并不真正具备配得上其地位的传统,特别在应用于外交的职能淡化的市场经济时期,便
越发显示出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本性。主事者一方面茫然失措于体制变革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则习惯性地乞灵于传统的帮闲手腕,只能在经济大潮的激荡中乍浮乍沉——传统缺失了的中国围棋,怎么能堂堂正正地争得自己的地位呢?

传统的缺失,既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对围棋之道的偏见所致,但同时也与今天主事者对传统的冷漠和短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试举两个小小的例子:

其一:2007年,我国第一部关于围棋历史的著作《中国围棋史》出版了,这是刘善承先生的遗作,早在1990年即已成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印,最后在成都围棋联合总会的资助下终于出版了。这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这本书是根据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关于编写单项体育运动史的规定和要求,由中国围棋协会组织力量于1986年开始进行的,不是某某个人的行为;二、该书在成稿后历时17年才能付印;三、“慷慨解囊”的成都围棋联合总会的资助了多少才办成此事?8万元。

其二:《中国围棋年鉴》到2004年就停止刊行了。作为行业年鉴,是主管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是每年预算里应该包括了的,这是必须向公众公开发布的信息,何以说停就停了呢?即便是预算中并不包括这个内容,主事者为什么不能持一种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这个问题呢?就印刷的成本、就编辑的工作量,相较于其价值,可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

这两个例子,说到底都不是金钱问题,是意识问题,是对传统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当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围棋主事者兴高采烈地表态要为某某赛事的冠军奖励多少多少万元,并将之作为不二法门时,我就对中国围棋感到由衷的悲哀。

2#
发表于 2008-10-12 21:26 | 只看该作者
1、首先lz把棋迷分为真伪,其观点并不可取!棋迷真伪的标准是什么?!
2、lz所言围棋现状问题的确令人深思!
3、围棋天地刊物存在的问题,棋友们指出来,就是希望这本刊物能够像样点。毕竟几乎是唯一一本围棋刊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1:37 | 只看该作者
真伪棋迷,也许算是我发明的两个词儿吧,源于我在旧棋人棋事中写的一篇叫《真伪棋迷的标准》,在某个小范围流播使用,但其含义却颇经变迁:初时是讽刺一下所谓的“伪棋迷”,但后期包括我自己也甘居其列了,而“真棋迷”却往往反被看作是调侃对象。词汇的变动,实在很有趣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0-12 21:4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谈不上看法迥异,读了一下,其实大都差不多。坛子里骂天地也是怒其不争罢了,实实在在想让天地办得好,不过我觉得天地高层确实该调整下思路了。光涨价不涨质量棋迷不会买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12 21:51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天地能利用固有的技术优势,邀请名家有计划地推出一系列的名局详解,最好能够详尽到十个页面一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品牌。……从刊物而论,名局详解也有很大的功用,至少,读者是喜欢的,积腋成裘成其体系,可以出单行本、增刊之类,应该也能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建立围棋的道统,提高围棋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二是励精图治,夯实基础,建立一个养得活参与者的围棋市场”

梦想乎?幻想乎?理想乎?……看看现在这种大环境,真找不好评价的词了,居士的这些概念,得到过什么正面反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1:59 | 只看该作者
世上事理本大同小异,亦无足怪。转帖时没注意,刚才看了看,原来有些说了的话在另一个帖子上,大抵吧,我认为编者按非常重要,认为现在的细解还是比较适合,认为现在天地所做的资料收集工作很有必要(非其本份)。所不满的,如照片,如文学作品,如“棋迷心声”之类。有的在天地论坛骂过了,也改好了——比如这几期不是不见了年轻棋手们跳来跳去的倩影了吗?

我愿意看到一些更为具体些的建议,比如认为细解不好,那是怎样不好,你希望的是什么(比如提供一个范本那样的东西),这样或更有益于天地的改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22:02 | 只看该作者
TO博浪兄:并没有见过任何正面反馈,哈哈。然而圣人不是曰过吗,人总归是要有一点希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0-12 22:21 | 只看该作者
飞扬是围棋中的天涯,真棋迷的乐园,如果对天地歌功颂德 ,那么飞扬干脆成人民网的子论坛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12 23:0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来是专业人士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13 08:16 | 只看该作者
哎,其实作为围棋爱好者,不管真伪,都不希望《围棋天地》垮掉,只不过希望这个杂志能办的精彩好看点罢了。看得出那些编辑也很出力,也希望办好,只不过市场(棋迷的买账与否)才是检验杂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

至于管理者这帮官僚,不说也罢。普及活动做得太少太少了。其实根本就不缺经费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0-13 11:34 | 只看该作者
说起涨价,真是无奈!不过天地难道做得不过份吗?纸张涨价是没错,但前面的彩页有几页有用?俺看第18期上的彩页前面就有三页是本手的广告.天地难道是免费做广告的?纸张的成本——其实是广告的成本怎么要棋迷来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0-13 12:14 | 只看该作者
10元一本已经不便宜了,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0-13 12:26 | 只看该作者
从6.5元涨到10元,上涨幅度54%,天地怎么好意思这么干!?
建议还是改回月刊得了!实实在在让棋友收益!目前这现状,半月版的时效与月刊时效区别不大!

[ 本帖最后由 peng0619 于 2008-10-13 12: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0-13 12:48 | 只看该作者
对大多数棋友来说价格不是主要问题吧,关键是杂志的内容含水量太高。改回月刊有个好处是可以让编辑们好好的组织内容稿件,半月刊让他们以为胡乱灌点水也没啥,但这一年下来居然有三分之二都是水谁受得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5-2-25 17:57 , Processed in 0.129074 second(s), 20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