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受日本围棋的影响很深,重视前半盘,往往认为布局的成功就基本决定了一盘棋的胜负(老聂就是代表)。这是因为当初新中国第一代老国手在与日本职业棋手交锋时,布局就落后,又往往被灵活敏捷的日本棋手搞得找不到发力的地方,于是就拼命学习日本围棋布局,同时还自创了”中国流“布局。可以说,7、80年代是中国围棋蒸蒸日上的时代。而韩国围棋,在曹薰铉之前基本上是以斗力为主,虽然经过赵南哲、金寅的日本棋风的影响,但由于这二人的棋力尚不足完全降服众人,如徐奉洙以其“又臭又硬”的“韩国大酱石”式的棋风居然在二段时就在番棋中击败赵南哲而成为韩国名人。曹薰铉自日本回国后,以其“柔风快枪”的棋风几乎囊括了所有韩国棋战的头衔,并将韩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代表徐奉洙压得翻不过身来,韩国棋手也因此认识到一味斗力的局限性,而李昌镐的崛起则从根本上带动了韩国围棋的革命。棋形厚实、不惧战斗、后半盘发力、官子精细--如韩国的朴永训、元盛溱、崔哲翰、安祚永、睦镇硕、赵汉乘等均是如此,连以攻击著称的李世石也自称自己主要特点就是防守较好。待中国棋手在擂台赛上将日本棋手踏于脚下,准备在世界大赛中一显身手时,韩国棋手不动声色地默默地挡在面前,韩国死不认输的顽强和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异让中国的超一流们一次又一次饮恨在曹薰铉、徐奉洙的手下,尤其对后者,中国棋手虽然认为”他没什么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是赢不了他,以至于在一段时期,徐奉洙对中国棋手的胜率竟然远远高于曹薰铉。等到好不容易制住了徐奉洙,李昌镐、刘昌赫、李世石等新生代又如山脉一般横亘在中、日棋手前面,而统帅居然是老而弥坚的曹薰铉。面对阵容严整的韩国军团,中国军团则显得有点像乌合之众,缺乏斩将拔旗的无敌先锋,更没有主帅。老将已老退,新锐中谁都能各领风骚几个月,但谁也不能威镇三军。于是,在三国对垒中,中国棋手不仅屡屡被韩国军团冲杀得溃不成军,也时不时被窥视于侧的日本军团冷箭射杀。扼腕之余,中国围棋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愿一路走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4 9:30: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