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朱荣基的学生们(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0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荣基的学生们(下)

作者:曲力秋 | 2005年01月19日 | 已阅 2793 次
    第四篇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据统计,清华经管学院84—88年在校生中,至今旅居海外的超过半数以上。以杨宏儒所在的81级本科生为例,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只有6、7人。而学院第一届本科生(80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班31人,留在国内的仅有2、3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毕业时,正赶上出国热的浪潮掀起第一个巨浪,或许是因为他们比那些经历过文革、有过工作经历的前几届毕业生更年轻,对外面的精彩世界充满了探求的欲望。

不管怎样,这样的统计数字多少有些令人扼腕,以至于经常以自己的学生自豪的朱钅容 基也不无遗憾地叹息道:“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不知是被院长的这一声轻轻的叹息所震撼,还是被祖国经济急升所创造的发展机会所吸引,飘泊海外的学子们,一个个收拾起行装,带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念头回来了。


                  李山:我会回来的

李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业务负责人,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朱钅容 基问。

    李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总理问这句话的时间,那是1997年2月25日。那天下午,担任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由总裁率领的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五人代表团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朱钅容 基。

    当走在最后的李山站在朱钅容 基面前的时候,朱钅容 基问了上面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措手不及的李山有些慌乱地说:“会回来的。”

    朱钅容 基似乎看出了李山的尴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是责备你。”

    宾主依次入座后,朱钅容 基继续发问:

   “我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回来?要付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认真地说。

    李山,1986年赴美求学,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相继担任世界著名的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外汇衍生交易经理、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中国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高盛国际公司(欧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从1994年起,李山经常在美国的《商业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文章,以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取向的研究和准确判断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还在1996年初,李山就有了回国创建投资银行的愿望,此次与朱院长的会晤更是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

    1997年4月,也就是李山向朱总理承诺“会回来”后的两个月,在清华经管学院报告厅,一份由李山起草的利用海外金融人才创办国家投资银行的倡议书,经赵纯均副院长交给朱钅容 基总理。

    一年以后,已调往伦敦任高盛欧洲企业并购部执行董事的李山,借朱钅容 基总理在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之机,将一份《中国国家投资银行筹建草案》和一份志愿回国效力的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名单当面呈送到共和国新总理的手中,并力陈创办股份制国家投资银行的重要性。

    几天以后,李山受到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专门邀请,从伦敦飞往北京。陈元带给李山信息是:朱总理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正式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转换职能,办成国际水平的投资银行。

    李山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回伦敦向高盛公司老板提出辞职,就被留在北京,担任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学长陈元亲任组长。

    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份由筹备组共同起草、由陈元行长签发的《国家开发银行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请示》正式呈送到国务院。

     李山的理想似乎快要变为现实了。

     此时,他所在的高盛公司宣布了上市计划,如果他不选择辞职,就意味着他可能获得数百万美元的高盛股份。但是,他还是在高盛亚洲总部正式签署了辞职书。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就在他准备全身心地效力于国家开发金融有限公司的时候,一场被历史上称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亚洲主要的国家,公司的筹建工作立刻陷于停顿。几个月后,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出台,明文规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分业经营,由此,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成了问题,投资银行筹备工作完全停顿。

    虽然李山创建投资银行的梦想未能成真,但他的目标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不会半途而废,如果我不能把我的聪明才智用于为国家服务,那实在是有负天意。”


            莫天全:学做成功的商人

莫天全,搜房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88届经管学院硕士毕业生。

    莫天全远去美国之前,曾参加过中国政府产业组织政策课题组,其研究成果获当年孙冶芳经济学奖,这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经济学奖。除此之外,他还在《管理世界》等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而那时他的年龄不过是24、25岁。

    但莫天全还是决定出国,他并不讳言当时的出国热浪潮对他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并且,在他看来“这个地球上有两块大陆是不能忘记的,一块是中国大陆,一块是美国大陆,如果能够把这两个大陆的优势充分发挥的话,一定会为自己做事情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1年,莫天全接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邀请,远渡重洋,赴美攻读经济管理博士学位。

在美国求学期间,莫天全读书读得十分辛苦,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超负荷的劳作,使得他能以最好的成绩通过博士生的资格考试。但是他并没有做完博士论文,就离开学校,参加道琼斯公司Teleres的组建工作。这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在线。从最初的市场分析到后来的融资再到后来把整个在线建立起来,莫天全几乎参与了其中的全部过程,这当中他学到了“无穷无尽的东西”。

   美国的在线业务建立起来以后,莫又开始开辟亚洲的市场,他的背景以及他在Teleres筹建期间的业绩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道琼斯Teleres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

    莫天全说他属于“骨子里流着创业者血液”的那种人。

     还在第一次回国探亲期间,他就在他的老家桂林成立了一家合资酒厂,由于缺少经验,加上返美后没有人继续经营,酒厂很快倒闭。在美读书期间,他又先后成立了两家公司,从贸易到咨询几乎什么都做过。但他不敢说那时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在道琼斯工作了三年,莫天全不安份的本性再一次占了上风。他辞去收入颇丰的职务,创建了搜房资讯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融资1000万美金,并于1999年年底起,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操作,把香港、台湾最大的房地产网站归为麾下,其后,又直接投资北京、上海,并在天津、重庆、成都、沈阳等七个城市,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开辟了当地的市场,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大中华区房地产网站中毋庸置疑的领先地位。

    莫天全说,房地产只是他的一个切入点,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中国做一个与道琼斯、麦肯锡、安德信齐名的信息咨询机构,“所有的好机会都让我们赶上了,我们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


                  方星海: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方星海,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经管学院86届本科毕业生。

    1993年,在美苦读7年的方星海获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此时,从未想过要永远留在美国的方星海却并不急于回国,因为在他看来“只在学校学习并不能真正地了解美国,必须要工作一段时间。”

    方星海在众多报酬优厚的公司中选择了世界银行。

    他说,“世界银行侧重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虽然我不能直接做中国业务(世行的规定),但我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了解中国。”方在世行期间做过很多关于印尼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为印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研究使方看到,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具有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政治稳定、储蓄率高、重视教育等等,方回国工作的愿望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

    1998年,在世行工作了5年的方星海收到时任建设银行行长周小川的一封电子邮件,问他是否愿意回国。而此前两年方星海就开始在国内找单位,只是苦于难以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而未能如愿。

    方星海和周小川谈了几次,“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 就这样,方星海回来了。

    方星海回国后不久就参与组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家专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公司。由于美国在90年代初曾搞过资产管理公司,他对这个情况比较熟悉,在整个资产管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设计、运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后,方星海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债转股方面。其中,国内第一例债转股项目、由建行牵头的梅山钢铁公司17亿的债转股就是方星海亲自做的。方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国内机构之间的运转关系、财务的运作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方星海感到欣慰的是,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一方面梅山钢铁公司把一部分贷款转成股份后,企业因为不用还利息,现金流有很大的改观,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企业投产的设备开始发挥效益,企业也逐步实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企业的效益回升以后,建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股东也会受益,原来的不良贷款经过这样的转换,变成了一份优良资产。

    在建行工作了两年,方星海觉得自己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保险和证券业务还很陌生,方想扩大自己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接触,就进入了刚刚成立的银河证券公司。

    对于时下很多留学生的“来来往往”,方星海说,最关键的是要有长远的打算,如果仅抱着回来试试看的心态,就不会下决心去熟悉这个环境,去结交这里的朋友。

      方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的机构不是很规范的组织结构,在国外的机构中,一个外国专家进去以后,能够很快地发挥作用,因为在他们的机构里,上下级关系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都规定得十分清楚。而在国内机构里,一个副总裁可能很有作用,另一个副总裁可能一点作用都不起。所以一个新人进来之后,如果没有长期的打算,不去建立周围的人脉关系,就很难摸到头绪。

     回国两年,方星海的感觉非常好,他说:“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孙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孙健,中国e商网董事总裁,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高级副总裁。经管学院87届硕士生。

    1989年底赴美求学的孙健,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最初也是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但美国人重应用轻理论的风气让孙健很快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纯粹私有制、高度市场化的国家里,大家最关心的不是研究宏观经济、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公司搞好。“政府决策只有在公有制的前提下才显得有力度,而在一个高度私有化的国家里则显得十分苍白。”

    孙健走的似乎是一条实用主义的道路,他把自己的专业由经济学换成工程管理,求学地点也由芝加哥大学换成斯坦福大学,使这种选择成为可能的是,他曾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有过5年本科的学习经历。

    美国人才市场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使孙健在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一个收入不菲、又很轻松的工作—他被留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1994~1995年,美国互联网风生水起,孙健认准了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并且深信,中国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完全有可能在科技发展自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情况下后来居上。1996年,孙健和曾是经管学院的同班同学曾强一道,回国创建实华开。

   或许是互联网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些超前,或许是孙健们并未能找到中国企业之所急,总之,在创建实华开的最初阶段里,孙健感到困难重重。“你去建议企业上网,他们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孙健由此认识到,此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普及互联网的有关知识,那些操之过急的做法只能让企业家们觉得隔靴搔痒。

    孙健于是又回到硅谷,他想更深刻地体验一下硅谷精髓之所在,进而寻找到一条能够把硅谷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相结合的途径。这期间,他编写了《信息家具时代—技术、应用、对策》一书,供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学之参考。

    1999年,互联网开始在中国风起云涌,孙健和曾强等人当初一起创建的实华开公司,在他离开的这3年里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被国内互联网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所吸引,孙健再一次回到中国。

   回国一年多,孙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能使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所领导的中国e 商网就是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联合国内最具实力的传统行业巨头—江苏大亚集团、牡丹江水泥集团以及来自全国100多个城市的优秀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国城市间的电子商务营销联盟体。其宗旨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全国形成1000个城市的电子商务连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企业的优势和需求,帮助那些还没有找到适用于自己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梦想。

    孙健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5年之内把中国e商网做成中国电子商务的麦当劳。

   “如果有一天中国能成为世界信息强国,而我又能够很自豪地说,我参与、设计、实施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那我将毕生无憾。”    (本文作者联系电话:136011750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11-17 02:22 , Processed in 0.141397 second(s), 20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