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aob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围棋资料和图片展览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阿扬 于 2009-9-18 21:33 发表
十分感谢




不客气,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5:24 | 只看该作者
上海棋社成立前后





195710月,市体育宫设上海围棋会,举办初级围棋讲座,组织巡回表演和竞赛,1960年上海棋社成立后结束。

1959,为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上海市体育宫成立围棋集训队,刘棣怀、王幼宸及少年棋手陈祖德被选入队,不久,又调入魏海鸿、汪振雄和少年吴淞笙。在刘棣怀、王幼宸等前辈国手的悉心辅导下,陈、吴棋艺迅速进步,196010月由上海棋社组织训练.

1960年10月,上海棋社成立,由棋社管理市围棋队的训练与生活。当年,市队4名棋手与魏海鸿、赵之华一起去北京参加全运会围棋集训,备战中日围棋赛。以后陈祖德一直留在国家集训队。1961年,吴淞笙也进国家集训队,他们仍代表上海参加1961年的全国比赛。

1964年,市队老棋手退役,先后吸收了曹志林、华以刚等10名新队员。1965年,曹志林、华以刚、邱鑫进国家集训队。1967年,市围棋队被取消。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19 15: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7:41 | 只看该作者
朱伟回忆


六十年代是襄阳公园围棋活动的“鼎盛”时期。每天到茶室弈棋的爱好者超过二百人次,茶室内二十盘棋全告客满后,许多人只得到外面凉棚及院内石凳去另辟战场。来园观棋者的人数大大超过弈棋者。一些远在虹口、杨浦区的棋友都赶到这里来,外地慕名而来者亦复不少。襄阳公园真正成了围棋爱好者之家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19 19:2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9:30 | 只看该作者
华以刚
华以刚,江苏常州人,1949年4月2日生。11岁进体校,16岁进集训队.

1965年国家队组建时华以刚就是其中一员。忆及往昔,华老不禁感慨:“当时就是学习日本,但我们没钱买日本的棋书,没办法就到新华社体育部的报纸里找日本的棋谱,剪回来后把棋谱装订成册,大家传阅。”

为了学好棋,华以刚还自学了日语:“那时连砖头录音机都没有,真不容易。”华以刚形容自己的日语是游击队型:“考试不见得成绩好,但实用。我是完全自学,教科书和字典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特点就是敢张嘴,见到日本人就说,实战中磨练,不过估计也闹了不少笑话。”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0 08:0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9:28 | 只看该作者
朱伟回忆


上海棋社在棋室内设了一个业余棋校,主要是设立青少年围棋训练班。围棋训练班分成四个班级,启蒙班由范春水任教,初级班由年轻的邱百瑞任教,中级班最初由章照原任教,章公患病后,先由殷鑫培执教,后由孙步田任教,高级班由顾水如执教。训练班存在时间不过一年左右。63年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成立围棋班后,高级班转入少体校,由名手赵之华执教。围棋启蒙班招收不会下棋的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启蒙班中的较优者由邱百瑞下让九子的测验棋,能过关者,才能转入初级班(当然初级班也从其他途径吸收学员)。在初级班达到6级以上水平者,便升入中级班。中级班里的优秀者,经教练推荐可入市少体校围棋班。这个班级是青少年棋手进入市队的重要阶梯.

我到棋室弈棋后,便认识邱百瑞教练,那时他刚开始其教练生涯,自己还下下棋,希望棋艺有所提高。那时我常与他哥邱百明下棋,和他却从未下过棋。邱百瑞脸带笑容,和善可亲, 62年棋室的一面墙上贴了市比赛的成绩表,这个表格很大,我当时的眼力在1.5以上,感到不需走近便能看到表格上的成绩。那时有个年轻人踏在紧靠墙的一张椅子上,眼睛送到离表格一、二寸的地方观看。这使我感到惊讶,这个人怎么眼力这么差,这个眼力特差的人便是章照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章照源的眼疾是先天性的,无法配眼镜来调整视力。但眼力虽差,但教授围棋却相当出色.
63年章公发病,围棋中级班请殷鑫培任教。他是当时国家评出的三段棋手(当时全国最高段位是五段),是上海的业余高手。殷鑫培在一工厂的职校当教师,他和领导相处的关系不好。殷非常希望当一名专职教练,使自己能脱离工厂职校。但工厂方面对他借调去当教练一事,已不很同意,对他要求调走一事更不予支持。由于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使他在棋界领导看来,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教练人才。所以,不管他如何卖力,他的教练梦仍无法实现。

  后来围棋中级班就由孙步田三段执教。孙步田在工厂里关系不错,所以他借调来当教练并无阻碍。当时我常到训练班去看看孩子们的训练。有一天我在棋桌上看到孙步田的备课笔记,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子是他的,随手拿起来翻开一看,其中抄了许多棋谱,谱旁另一页上写着许多简要的解说,某着因走某着,某着因走某着。我看了感到奇怪,某着因走某着,怎么下面却没有下文了。我正在思索,孙步田走来,把笔记本一把抢走。这时我心中的疑问顿释,原来“因”字该是“应”字才对。虽然老孙文化不太高,但棋艺却是不错,他谈吐风趣幽默,为孩子们上围棋课也很称职。“文革”后期,他在体育宫围棋班里也担任过多年教练。

  围棋国手顾水如很喜欢学棋的青少年,他的教课相当精彩。记得有一次他与宋连富下了一局让三子的棋,局后在棋室复盘,我站在一旁倾听顾的讲解,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顾老的让子棋功夫真不错,又善于讲解,在这方面似乎比一些老国手要强。起初,顾老在晚上来304棋室教高级班,后来他就在自己家里教。当时有两个少年自动去找顾老,要求能在授课时允许他们旁听,他们是谭德明和周君荣。顾老接受了他们,并常借日本棋书给他们,使他们的棋艺较快地取得进步。

  后来在少体校围棋班执教的赵之华,在“文革”后期与我成了很熟的朋友。赵之华在当时可以说是上海棋坛的第一流青年高手,他因有严重气喘病而转而作教练工作。在304棋室时代,我与他并不熟,见面只是点头而已。他常在星期日到棋室来转转,很少下棋。我不知道赵之华是怎样教学生的,但有一点我知道,他不大教学生定式的走法,认为这些到时候自然会懂的。“文革”初,我们这些自学围棋者在与他的女学生朱耶兰、许宛云对弈时,在定式上问题大占便宜。因为我们都认真看过许多定式书,对一些复杂定式都很熟。而朱、许远不及我们。经过一年多交流,她们才能在定式上不再吃亏。
少体校围棋班最初的学员是曹志林、华以刚、邱鑫、宋连富、潘秋荣、邱礼嘉、朱耶兰等。后来又吸收了谢裕、吕国梁、杨以伦、戴庆中、许宛云等。这些少年中的多数人后来都成了上海市围棋队的成员。65年后曹志林、华以刚、邱鑫先后调到国家队去。这里都有赵之华的一份功劳。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0 09: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3:57 | 只看该作者
小女棋手朱耶兰


一九六三年,一位十三岁的小棋手朱耶兰夺得上海市女子围棋冠军,引起了顾老的注意。这年暑期,在上海市体育宫举办一次有五百多名学生参加的比赛,顾老担任裁判长。这次比赛采取单淘汰制,朱耶兰进入了最后四人,夺冠希望最大,但在半决赛的比赛开始时,却不见她的踪影,顾老焦灼不安,令人打电话,又派人去寻觅。但那女孩忘了比赛日期出去玩耍了。按竞赛规定,迟到十五分钟者作弃权论。十五分钟早已过去,顾老以裁判长身份决定破例延长时间等待她来,一直等到过了四十五分钟,才遗憾地判其弃权。


朱伟回忆

有年秋天,金小雨带一个矮小的女孩子来找我下棋,介绍说她叫朱耶兰,刚获得上海市女子冠军。那时女棋手水平较低,我让朱耶兰3个子下了一盘棋,结果是我赢的。朱耶兰获冠军后,先到304棋校训练班,不久便被吸收进市少体校围棋班。到“文革”时期,我与朱耶兰才相熟,因为大家每天去襄阳公园下棋,朱又跟我学太极拳。在“文革”中,大家又常去金小雨、金蕴中家弈棋。我与朱耶兰先后下过1、2千盘棋。

  当时与朱耶兰齐名的还有许宛云。许与朱是邻居,又是同学,两人都在静安区训练班学棋。两人都是力战型棋风,水平也不相上下。但在比赛中,运气总是朱耶兰最好。当时,朱耶兰、许宛云、叶菁3人呈“三国争霸”之势。但每年总是朱耶兰得冠军。许宛云、叶菁获第二、三名。许宛云常常是大优之局,在结束阶段出了破绽,名次由冠军跌到第三。朱耶兰进少体校时,论资格、棋力,许宛云也应能进去。但由于当时她父亲被人诬陷,戴了一个“坏分子”的帽子,所以不被接受,只能在304棋校训练班受训。直到1965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比赛中,许宛云获得少年冠军(朱耶兰获亚军)后,才被吸收进市少体校。但“文革”又使她们的围棋生涯中止。如没有“文革”,她们便有可能进入上海市围棋队,成为专业棋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09-9-2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光阴荏苒,事过境迁啊!
突然感觉有点沧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7: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yzzhyzzx 于 2009-9-20 16:16 发表
光阴荏苒,事过境迁啊!
突然感觉有点沧桑~~~~~~










值得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9-9-20 20:4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好贴,庆祝国庆60周年,连载600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5:48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前,围棋月刊主要人员1


徐润周(1899-1984),江苏丹徒人。上海大同学校、文生氏英文专修学校毕业。1919年仅南通大生纱厂上海事务所,历职员、科长、秘书乃至所长。1959年退休。曾任上海市体育文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善书善画,于古典文学有深厚修养,对围棋理论及历史研究尤深,有《近楼丛谈》、《围棋术语图解》,围棋纪事诗等著作出版,撰写《辞海》及《辞海续篇》中国棋类条目九十余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8:04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前,围棋月刊主要人员2

副主编曹未风 (1911-1963) 原名祟德。嘉兴人。民国20年(1931)前后,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民国34年起曾任上海培成女中教务长,大夏大学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并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任教。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高教处副处长,上海市高等教育管理局教学处处长,上海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围棋协会副会长和《学术月刊》编委会常委等职。1963年10月12日病逝于上海。

副主编杨明。主持编辑部常务工作。月刊上的社论与评论大多出于他的手笔。
1958年10月,上海市围棋协会单独成立,由杨明任主席。1960年担任上海棋社副社长


技术副主编刘棣怀。围棋月刊中有关技术方面的稿件均由刘棣怀最后负责审阅,他工
作认真细致,使《围棋》月刊的质量得到保证。

技术副主编顾水如。
赵之云回忆, 记得60年代初,国内有两位青年名手合写了一篇《定式变着的研究》,
  在《围棋》月刊连载,这篇文章在技法上容或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但不囿
  于日本“定式”(指经高手研究认可的常见套子)变化,希望创造一些中
  国自己的东西这一角度来看,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在那个时代,日本定
  式多半被视为金科玉律,中国棋手对它进行推敲变化是否自不两力呢?
  
   对此,作为《围棋》副主编的顾水如亲自写下《读后感》,指出:
  
   “....围棋变化繁多,着法日新月异,自不能永远尽善尽美。我们应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加以发挥改进,看到××二同志这几期作品,
   对他们敢想敢做的精神表示钦佩....”
  
   不难看出,顾水如对围棋的认识是辩证、积极、科学的,是提倡敢想
  敢做的。正因为顾水如的“围棋观”胜人一筹,所以他在围棋理论方面超
  越同时代的许多棋手。真正懂得围棋精髓的国手绝对不同于食谱不化的围
  棋学究。


主编姚耐。虽然《围棋》主编对他来说仅是一个兼职,但姚老心定通阅每期清样,经他亲自签发才能付印。每次光临编辑部视察工作后。他都要认真地弈完一局棋。


林勉。
朱伟回忆。林勉是台湾人,出身于著名的“林本源”世家。林勉少年时便来上海,并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四十年代,他与刘棣怀、王幼宸、汪振雄、过惕生等老棋手都有交往。林勉是吴淞笙九段的姨夫,也是吴的围棋启蒙老师。吴淞生后来得以出人头地,与他这位姨夫的悉心培养、严格督促是分不开的。

  林勉为人忠厚老实,办起事来非常认真负责。自60年进棋社后,年轻一代的棋人都称他老师,

  林勉的棋艺,比起刘棣怀、王幼宸、顾水如等一流国手,稍逊一筹。但比一般业余好手要强多了。
林勉是《围棋》月刊编辑部的元勋。早在1959年,便参与《围棋》的筹备事宜。在“文革”前,《围棋》月刊的稿件由姚耐、刘棣怀、顾水如等审阅,而林勉不但负责国外对局,而且承担全部稿件的排版划样、校对和与印刷厂联系等具体工作。《围棋》复刊后,林勉是老编辑中唯一留下工作的。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1 19: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9:53 | 只看该作者
围棋月刊创刊19601月,初期印数34000册,篇幅比后来少,然而刊物的声望却非常之大。据老一辈棋手们回忆,1959年春,陈毅副总理专门作了指示,中国连一本围棋杂志,希望上海赶紧筹备,在围棋月刊问世后,陈毅副总理又两次为此亲笔题词,均以手迹发在刊物上。1963年的题词为:围棋易学难精,传愈精则趣味愈浓,浓欲精业,非作专门研究不可。业余努力进度必有限。我主张专业与业余结合进行。中国手谈必将有巨观。赠围棋杂志。1965年题词为:围棋工作者应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已的艺术水平,并对围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


以下是围棋月刊1963年第1期赠送一张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09-9-21 19:59 | 只看该作者
新民围棋停刊的时候,也刊登了陈老的这个题词,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9:0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60年代部分围棋比赛赛况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20:14 | 只看该作者
上海60年代部分围棋比赛赛况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6-10 08:40 , Processed in 0.159948 second(s), 17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