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5|回复: 1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上棋界弈人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9 0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上棋界弈人传是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文章,与我前面民国棋手简介中有部分重合。
大家有空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苦乐斋围棋资料室”,里面还有其他围棋历史的文章。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06:11 | 只看该作者
  棋史家朱伟
朱伟(1933—)。本名朱唯力。上海人。
赵之云先生(左)和朱伟先生(右)

1948年开始接触围棋。当时只是懂得一些最初级的围棋吃子手段。真正学围棋是1959年,当时结识了上海棋手陈华钦。
1960年6月,朱伟患肺结核,进入上海广慈医院,出院后,他第一次去了304棋室。结识了张金发、王铭等棋手。从此开启了多年的上海棋馆的生涯。
1962年,由朱伟发起了级位赛,在棋友之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报名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朱伟自认是八级,来评定一些棋手的级别。四年多的时间里,朱伟组织了三十多次升级赛。还和“孟夫子”孟光祖合作,组织过两次304和襄阳公园对抗赛,获得了大家的好评。通过围棋级位赛,朱伟认识了很多棋手。
1963年,朱伟和范全林下棋。范全林当时的水平在六、七级左右(当时的业余初段),略比朱伟弱,可见当时朱伟大致也有这个水平。
同年秋天,朱伟遇到了朱耶兰。当时让朱耶兰三子,并获胜。后来和朱耶兰下过进千盘对局。
朱伟广交棋友。与朱福源、林勉、金艾等棋手关系都非常好。和顾水如和刘棣怀等高手也有个指导对局。
1974年,朱伟在别人的推荐下,成为了围棋业余教练。
1978年开始,朱伟到了《围棋》月刊担任编辑。一直兢兢业业。因为有人暗中作对,一直没有转正,所以1980年被月刊辞退,在表弟的引荐下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后来又重返月刊聘用。和赵之云、曹志林等交好。
由于读了徐润周先生的《海上棋坛杂忆》,对朱伟先生多有触动,于是朱伟开始撰写有回忆录性质的三部曲《襄阳公园棋人棋事》《304棋室轶事》《文革时期棋人轶事》。朱伟先生对这样棋手的掌故和趣事都耳熟能详,朱伟先生又善于写文章,寥寥数笔,就将当时上海棋界的众位高手勾勒的活灵活现。如今我们要查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海棋界的高手的情况,这三部曲是必读之书。这三部曲的足可以让朱伟先生在围棋史上熠熠生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7:03 | 只看该作者
○朱福源(五子)    ●孟光祖
共22着以下略   白中盘胜      
1964年11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7:14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篇二
黄红霖先生和沈果荪手抄棋谱
黄红霖先生(1974—2024年4月8日晚19:30),享年50岁,所以推测黄先生生于1974年。
我和黄先生是在飞扬围棋网上遇到的,当时是在2022年,我在飞扬发了一个征集陈祖德九段棋谱的帖子。当年的9月28日,黄先生找到了我,提供了陈老对沈果荪的棋谱,并得知了这局棋谱是来自沈果荪手抄的棋谱。
然后,我因是常年收集棋谱的习惯,冒昧的向他提出索要其他棋谱的奢求,原也没有报太大的希望,没有想到黄先生竟然痛快的答应了。因为这些年收集棋谱。遇到了太多敝帚自珍的棋友,但想来也十分理解这些棋友,目前围棋资料价格水涨船高,价格逐渐离谱,任谁也不愿意轻易拿出自己重金购买的资料,这也是人之常情。由此足见黄先生乐于助人的一面,对我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尚能如此,对其他亲人、近人,想必更能面面俱到。
因为当时疫情,没有办法扫描,等到疫情稍缓,黄先生亲自扫描发送给我,第一次因为扫描没有什么经验,图片并不是太好,黄先生又不辞劳苦又扫描了一次,再此笔者再次向他感谢。可惜今年4月先生突然去世,令人震惊,希望先生一路走好。
沈果荪手抄棋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沈果荪先生1962、1963年的对局记录,共有12个对局谱对手有朱金兆、刘棣怀、赵之华、张福田等,末尾还有过惕生对梶原武雄的对局。

第二部分是沈果荪先生1964年的对局记录,共记录十一个对局谱,这个应该记录了当时1964年沈果荪先生和邵福棠、齐增矩、黄永吉、陈锡明、吴淞笙、陈祖德等人进行了一场内部比赛。

第三部分是沈果荪先生抄写的死活题若干。其中有根据沈先生对陈祖德的实战棋谱改写的死活题。
手抄棋谱中大部分棋谱为外界所不熟知,幸亏有抄本传世,否则有很多围棋历史就会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这些棋谱和死活是抄写在当年用的英语练习本上,由于英语练习本有很多的横线和竖线,棋手再自己稍微整理,然后再抄录棋谱。可见当时条件有多困难,成谱有多困难。能流传至今,希望不要在我们手中将这些棋谱更永久的流传下去。
再次感谢黄红霖先生,人们常说一个人真正的死去,不是身体上的死亡,而是记得他的人都去世了,世界上没有人在记得他了。希望黄红霖先生随着沈先生的棋谱,让世人记得更为久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6:10 | 只看该作者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了全国围棋的中心,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名家辈出。既有老将刘棣怀、王幼宸等全国一流高手坐镇,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陈祖德、吴淞笙等一众围棋高手,可谓盛极一时。本系列文章就是专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围棋的一些棋手,来简单介绍当时上海棋界的一些情况,重温当时上海棋界的盛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6:10 | 只看该作者
“怪话棋手”张后昆

张后昆(?—1992),外号“鸭子”,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业余高手。

他有两特点,一是爱讲怪话,而且在弈棋时喜欢与人讲话,下棋时也说个不停,不时要指出对手的臭棋。在旁观看别人弈棋时,也忍不住要指手划脚,唠叨个不停。直到对局者实在忍不了他的唠叨,说这是在下比赛棋,他才悻悻离去。

二是围棋业余高手一般比较持重,下棋要看对象,讲究棋份。但张后昆是不在乎这点,他下棋从不挑选对象,水平很差的人找他下,他也不拒绝。觉得让对手的棋子多了,他还主动减子,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他显然患有某种疾病,所以天天能来棋室。他常常大声干嗽,但看他那健壮的体格,又不象生肺结核。但他对自己的病讳莫如深,始终无人知道他生什么病,只是他的头发逐渐变稀少,虽然仅三十多岁,已显出明显的稀秃现象。  

张后昆的棋比较灵活,官子比较仔细,所以有时局面稍差的棋,他总自我感觉良好,到了官子阶段常能反败为胜。有时吃了点亏,或官子稍损,他就高喊:“不灵了,不灵了,鸭毛拔光了,鸭毛拔光了!”他的喊声又响又脆,有点像公鸭叫,后来大家给了他一个绰号——鸭子。大家当面叫他老张,不敢叫他鸭子,但背后人人都叫他鸭子,这个绰号叫开后,他就不再提“鸭子”、“鸭毛”这些词了。  

张后昆在上海基本上不参加正式比赛,从不下赌彩棋,也很少与高手对局。但他的棋不错,常说:“会吃棋不算会下棋了,要懂得给人吃棋,才是会下棋的人。”。  

  1992年传来张后昆去世的消息,据说他是因家庭纠纷而自杀的。从在棋界的表现来看,他是个很豁达开朗的人,很难想象他竟会走上自绝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6:13 | 只看该作者
●张后昆     ○林衍蕃       

分先         共219着以下略

白中盘胜

1967年1月22日弈于金疆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6:14 | 只看该作者
“出蓝高手”— 曹钧石

曹钧石(1905?-?),嘉兴人。据《徐天利风雨棋坛五十年》记载,1966年曹均石61岁,所以推测曹钧石出生于1905年。

是王子晏的徒弟。有出蓝之誉。棋路精细,对古今中外棋手素有研究。布局亦有独到之处。他和顾水如、刘棣怀、王幼宸等都是上海棋社的成员,也是“文革”前《围棋》杂志的编委。他文笔不错,曾在六十年代的《围棋》月刊上发表不少文章。
曹钧石的棋艺水平在一、二流之间,就是在一流棋手中是稍弱的,但比二流棋手略强。在1955年文史馆组织的一次围棋邀请赛中,他的以五胜四负的成绩,名次曾在顾水如之上。

1955年他参加上海围棋甲组胜拔败退战(类似于擂台赛的比赛),首轮负于刘棣怀。后来具体成绩不详。

曹钧石为人聪颖机智,谈锋甚健,但喜欢评价他人,出语尖刻挖苦。
“文革”初,在老棋手中,他和顾水如所受冲击最大。退休后,他坚持两点:一、不与棋界人士接触;二、不下围棋。其晚年,每天到离家很近的新疆路茶馆,与一些老茶客谈天说海,但绝不提及围棋。可见老棋手对自己的遭遇所怀的不愤之气,始终没有平息下来。大约有职业三段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6:16 | 只看该作者
●曹均石     ○刘棣怀     

分先黑贴4目半         共215着

白胜3目      

1955年11月23日

上海市甲组胜拔败退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2:26 | 只看该作者
“弈迟”——朱福源

朱福源,号“弈迟”。因前些年发现了他的一些棋谱,上面标注有“弈迟”字样,推测“弈迟”是他的号。

朱福源是中学的一位物理教师,身材较矮,温文尔雅。性格却是外柔内刚,遇到有关是非曲直的原则之事,便会力争到底,决不马虎了事。

在1962年前,棋界对朱福源很少有人知,但在1961年秋的上海市秋季围棋比赛中,他开始引人注目。这次比赛他虽未打入决赛,但在围棋月刊上赛事报道中已把他列为有实力的新人。

1962年他在市比赛中进入前三名,奠定了他在上海棋坛的地位。从而也获得了参加1962年全国比赛的资格。1962年全国比赛,朱福源被分在第一组,第一轮不敌赵之云,第二轮击败黄成俊、藤天宁后,不敌老将魏海鸿。最后一轮对董文渊时,如能获胜,便能以小组第一,晋级至随后的决赛第一组,不聊面对本来领先的朱福源,董文渊使出了一切“花招”,最后董文渊晋级决赛第一小组,朱福源被分在决赛第二小组,即使能成为这个小组的第一名,而实际上也只是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十四名。

在决赛第二小组中,这组最终老将王幼宸获得第一,朱金兆第二1朱福源获得了大约五胜五负的成绩,居于中间。

1963年时,上海棋社想吸收朱福源,为此朱福源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当一名教师,比较自在。

64年初,国家体委授予了朱福源三段称号。此时上海老一辈国手纷纷退出争战,在上海棋界大家公认赵之华、之云兄弟最强,接下来人们便会想到戴文龙和朱福源。

1964年上海市第四届市运会围棋赛。 经过预赛后,戴文龙与朱福源、邱鑫、陈华钦、宋连富、华以刚、胡文元、王成是、潘秋荣、赵之华、谢裕国一同进入最后的决赛。据说上海棋社当时不希望戴文龙夺冠,特意派出赵之华出战

决赛阶段第一轮就是戴文龙和朱福源的对局。当时朱福源先生已经获得三段称号,而戴文龙仍执黑以四子优势获胜。可见,戴文龙的围棋实力。但后来华以刚异军突起,获得了冠军,戴文龙第二、赵之华第三、朱福源获得第四。

据朱福源说,他在学校读书时,喜欢踢足球。一名驰骋球场的运动员转变为手谈高手,这是多大的变化啊!他学棋时,下棋较少,主要是看高手对局。在公园棋室,捧着一杯茶,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看人弈棋。在看棋时,自己也在动脑筋:这着棋什么意思,若是我下,下一步该走在哪里。他的长棋和成名,和一般棋手颇为不同。

朱福源下棋非常慢。这也许是他对弈少的原因之一,因为一般人都很怕慢棋。一般来说,他很少在三小时内结束一局棋。初时,大家还以为他思路慢,有一次听他分析自己的对局,他仔细讲了每步棋的思考,有时走一步棋,考虑了十几种走法,每种走法(由于对手应法不同)还有很多变化,歧路,要一一算清,做到心中有数。但他也有时因时间关系,稍为放松一下,没有深算,走错了棋的时候。   

到“文革”后期,朱福源便不再在棋坛拼搏,棋也下得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2:28 | 只看该作者
●戴善全     ○朱福源       

分先黑贴2子半         共213着

黑胜四子        

1964年9月10日

上海市第四届运动会棋艺锦标赛决赛第一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双节棍1573 于 2024-7-10 02:30 编辑

院士钟万勰

薛志春文

钟万勰(1934年2月4日—2023年11月12日),浙江德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

钟万勰照片

图片



钟万勰,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钟兆琳是西安交通大学著名教授。钟万勰10几岁围棋在上海就初露头角。

1951年7月,钟万勰和范立基对弈,范立基的年纪当时应在三、四十岁左右,钟万勰中盘取得胜利。

1951年9月30日,胡沛泉三段和钟万勰弈对弈两局。少年受二子中押败,受三子负3子半。被三段让二、三当在3至4级左右(相当于当时的业余3段左右)。

同日,钟少年受戴云龙四级二子,未百手即盘胜。戴云龙不知是何人,只是知道他50年代在上海市业余界好手。

1951年年底,王幼宸和胡沛泉和钟少年分别对弈。均让钟少年二子,钟少年毕竟功力尚为满,均负于对手。王幼宸当时是四段,让二子已经接近1级,可见钟少年在这半年内水平进步了2至3子。后来钟少年晋升至了1级,刘棣怀也和他下了几局庆贺棋,十几岁的年纪就有了1级实力,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1956年钟少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1962年调到大连工学院工作。后围棋称雄大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0 02:31 | 只看该作者
●范立基  ○钟万勰       

分先  共70着

白中盘胜

1951年7月12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7-10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7:28 | 只看该作者
棋史家徐润周

徐润周(1897-1984),江苏丹徒人。名有仁,号近楼、衡园。能书善画。著有《近楼丛谈》、《围棋术语图解》等文章和书籍。其长期寓居上海。徐润周的后人将他常年发表的棋诗收集起来,编辑了《围棋记叙诗》一书。

徐润周的书法




徐润周是1916年到上海求学,从而开始与棋界人士接触,结识唐善初、陶审安、王子晏等围棋名手。

民国末期至建国初期,徐润周、陆成爻、李倜夫等人定期轮流邀请一些棋手在其家中进行对局,所以徐润周见是闻局甚广。

徐润周在新中国建立前期,许多书商大量抛出围棋古谱,徐润周因此多方收集,收录到许多罕见的棋谱资料。后来又全部捐献给上海棋社,据说,全部的资料相加有五、六百种多种之多,可见其气度非凡。

关于徐润周的围棋水平,一直未见有外界报道。2021年,我偶然见到他1954年初被王幼宸让先二先的两局棋谱。其中被让二子徐老以5目获胜,被让先徐老中盘负。王幼宸在1951年的时候,凭借着当年的两次大比赛(即升段赛),成功晋升至四段。按当时的棋份被四段让先二先的棋手,即有专业初段水平。而初段按棋份会被当时的九段让三、四子之间,大家可自行换算徐老相当于现在的几段水平。不论现在,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手的行列了1954年的时候,徐老已经年近六旬,还能保持如此的水平,如是壮年,实力如何呢?可惜当年棋谱流传不广,亦不能仅凭这两局棋谱就完全评定徐老的水平。只能略作参考。

徐润周有两个女儿,徐人曙、徐人靖,都有一定的围棋水平。1980年2月,上海举行老同事新春围棋邀请赛,这个比赛中徐润周又遇到了王幼宸,两人手谈一局,此时友谊已经比胜负重要的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7:29 | 只看该作者
●徐润周     ○王幼宸     

先二先 先

共102着   白中盘胜      

1954年1月28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07:30 | 只看该作者
“棋侠”赵之华
赵之华(1936—1978),为了区别他和他弟弟赵之云六段,人称其为“大赵”。 赵之华浙江余杭人。父亲赵泉澄、母亲陈懋恒均毕业于燕京大学。因为家学渊源,赵之云和兄长赵之华均有深厚的文史功底。

赵之华十二岁时参加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考分名列第一,他母亲买了一副围棋送给他,以示奖励。在母亲指导下,之华和七岁的弟弟开始学围棋,并迷上了围棋。那时,福建郭同甫先生寄寓在赵家,郭是个颇有名望的棋手,赵氏兄弟便拜他为师。

头二年,赵氏兄弟虽弈兴甚浓,但却从未见过围棋谱。一天,父亲从附近炒货店买回一包油氽花生,包花生的纸竟是一页日本棋谱,兄弟俩如获至宝。急忙赶到那个炒货店,将已被撕剩半册的棋谱买回。从此,赵氏兄弟如饥似渴地摆棋谱,并到处去觅棋谱,不论内容优劣,见书便买。几年内收藏的中外棋谱、棋刊装满了书橱。

赵氏兄弟第一次出外弈棋,便是到襄阳公园。那次,兄弟俩约了一个棋艺比他们略强的同学同去,当时少年气盛,自以为学棋三年,颇有成就,可以出去“闯荡江湖”了。在襄阳公园遇到老棋手窦国柱,由那位同学出战,被窦国柱让五个子下了一局棋,结果被杀得片甲不留。赵氏兄弟瞧得目瞪口呆,吓得很久不敢再到公园去。

赵之华自幼患有严重哮喘病和先天性眼球震颤症,常卧病在家,勤读书籍。由于父母都是历史学家,他十二岁时便已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通读一遍。兄弟俩对古文、诗词都有相当造诣。对棋史也很有研究。

五、六十年代,赵氏兄弟与陈祖德、吴淞笙成为全国瞩目的新中国第一代棋手。

1958年8月,赵之华参加了上海象棋、围棋决赛。在8月23日,赵之华中盘击败老将汪振雄。汪振雄虽然没有刘棣怀等人实力强大,但也是上海棋界一流棋手,赵之华能击败他,也算是跨入上海一流棋手的行列了。最后这次比赛推测刘棣怀、王幼宸分获第一、第二,赵之华第三。

1959年5月,赵之华参加上海市运动会。初赛赵之华和王幼宸一组,结果仅负于王老,获得分组第二,进入到了最后的决赛中。决赛赵之华不敌王老和魏海鸿,获得第三名。

同年10月,大赵参加上海市秋运会的比赛。在第一组中不敌王成是,获得小组第二,从而获得上海市秋季赛决赛的决赛权。决赛中赵之华在10月17四子负于王成是,18日执白后走,杀了殷鑫培一大块,获得中盘胜。最后陈祖德获得冠军,而赵之华获得第三。

1960年10月,赵之华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棋类锦标赛。第三轮赵之华与齐曾矩苦战六个多小时,但不敌对以八目之差失利。10月30日赵之华击败了老将过惕生,并在11月3日,比赛的最后一轮,赵之华击败了全国冠军刘棣怀,“南刘北过”皆被大赵击败,可见大赵的实力,也步入了全国一流的行列,这也许就是大赵个人的鼎盛时期。

1962年初,赵之华参加了上海市冠军赛,结果这次比赛竞争十分激烈,无人全胜,无人全败,赵之华获得第五名。

接着,赵之华参加了全国棋艺锦标赛。在预赛第二小组中胜出,晋级最后的决赛阶段,但是决赛阶段发挥不佳,仅仅收获第9名。

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赵之华四段称号。赵之华棋风硬朗,功夫扎实;弟弟赵之云是力战型棋手,善于腾挪缠斗。但由于父亲被错划为右派,两人弈棋前程因而受阻。

赵之华后来在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任围棋教练,著名棋手曹志林、华以刚、邱鑫、杨以伦、谢裕国、韩启姚等都是他的学生。

大赵为人朴实忠厚,他的棋友遍及全中国。上海棋手常到他家去弈棋或借阅棋书。棋友对局中遇到疑难问题也去请教他,他能告诉你,这个走法是某年在某项比赛中,日本某九段首先下出的,后来某人又走出一种有趣的新变化,而现在最流行的下法又是什么。棋友们对他的博闻强识都表示钦佩。外地棋友常来沪托他办事,或要求找对手下棋,他都热情地帮助解决。住宿有困难者便与他同榻而卧。在“文革”围棋遭禁时期,他总千方百计借日本棋刊,抄录下其中的最新棋谱分寄给各地棋友。他阅读中外棋书和传抄棋谱之多,恐怕全国没有人能比得上。

大赵每天上班总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包,里面装满书籍和棋谱,工作的间隙,还勤抄棋谱不缀。到了夏天,他总戴着一只宽边草编帽,即使阴雨天也带着它。其实这种草帽在上海早已不时兴了,但却成了他特有的标志。公园里的棋友只要远远地瞧见一个戴草帽的人走来,便知是赵之华来了。

1977年,大赵因病住院期间,还与少年时的杨晖弈了指导棋。1978年,正当上海市体委准备将他调入《围棋》月刊编辑部时,一次严重哮喘引发心力衰竭,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逝世,在全国围棋界引起了一片哀悼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9-21 12:45 , Processed in 0.159313 second(s), 22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