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标题: 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pgwq2014 时间: 2014-3-24 12:26
标题: 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的思考
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的思考百度围棋吧 蒋四公子 2014/3/2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围棋规则可以有不同的判胜负方法,比如数子的,数目的,象应氏规则那样填满的,等等。
各种方法之间大致可以等价,而等价的主要实战根据是终局时双方所下子数相等。
几天前,有棋友提出了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也即按吃子数量判胜负的棋,并作出了一些推论。
由于吃子棋几乎是眼棋,其最终状态要实证死活到无处可下,还要保留死子,这样就需要大量棋子,所以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规则不能持久,很快会被等价的需要棋子数量较少的规则替代。
另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地方是它要求“等手”,而“等手”的概念似乎有点高级,能否在几千年前,围棋发展的极早期就存在,我有点疑惑。
但是反复思考,经过几个晚上的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我觉得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这一事实,可能具有深刻的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围棋的胜负判定规则是所谓的“地盘更大”,为什么要计活子。从而也可以在围棋教学中更好地解释胜负规则。
在围棋教学中,初学者最初学习的就是“连接”“切断”“吃子”,知道这些就可以下棋了,可以下得津津有味,而胜负规则可以先放在一边。
众所周知初学者爱好吃子,小朋友往往把吃掉的子堆成一堆,不肯还回去,以此为荣。低级别的比赛里,由于小朋友们常常下不完一盘棋,所以以吃子数量判胜负,也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维护初学者的兴趣,老师往往不反对吃死子,甚至略加鼓励。学了几个星期,几个月之后,才慢慢讲解围棋胜负比的是地盘,而已死定的子不要急着吃,其中的逻辑和讲解方法,各位老师或许略有不同。
根据“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这样的理论,在围棋发展的早期,“连接”“切断”“吃子”同样应该是最早发展出来,而先民们也应该把吃来的子堆成一堆,以吃到一大堆为荣。
虽然能下能玩就行了,但时间长了,总要弄明白胜负如何判?最自然的就是比谁吃的多,吃的多的,堆大的就胜。
吃子棋最自然,最直观,最易为初学者所理解。如果说吃子棋规则是最早的围棋规则,合情合理,无法反驳。
敦煌棋经里说“子多为胜”,这个子究竟是活子,还是死子,并不清楚,古文太简略了。
但在等手的前提下,计活子和计死子是一样的,活子多,就是吃到的死子多。但从计吃到的死子来入手,就自然理解了为什么不计活棋的眼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黑死了一子,但地盘大些。
棋下完了吗?
现在,段位的棋友判断不能出棋,就开始点目数子判胜负了。但这建立在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早期是不会这样做的。
白实证吃子,现在白吃到的多。但黑将继续。
继续下去,由于白地盘较小,接下来就要送死子了。
不管送成这样,还是送成那样,只要要求等手,死子的差额是不变的。
黑方吃到的多,胜,这是因为黑方早期占了更多的地。
块数多,基本眼位就多,基本眼位对吃子没有贡献。
总之,计活子可能并不是像某些围棋研究者所总结的那样,是古围棋规则的“公理”,它仍是一个推论。
更本质的围棋规则就是吃子规则。
因为吃子棋规则需要子数太多,反复填子杀子不方便,所以要简化成等价的简单一些的规则,而这就是还棋头(计活子,两溢)的规则。
如果发展的逻辑是这样,那么在围棋教学中,告知初学者不要贪吃死子时,也可以采取更合理的解说方案,即地盘大的一方,在一局中可以吃到更多的子。
贪吃死子导致地盘太小,在后半盘就要吃亏,吃不到子了。
所谓的围棋规则发展史,在古代中国就是一部吃子规则史,变来变去都是其等价方案。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把一个学了半截的围棋规则,深化研究发展,最终推广到全世界。
日本日本规则,中国日本规则,应氏日本规则,美国日本规则,欧洲日本规则。。。。。。
数不胜数,都是日本规则,“子子孙孙无穷尽焉”,争来争去煞是热闹,真是神奇的一景。
http://www.xueweiqi.net/hqt/sikao.html
欢迎光临 飞扬围棋 (http://flygo.net/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