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训练;三个死活版本;棋书的语言 基本功这个问题有点大,不好谈,首先我的棋艺不高,不敢拿大,全是自己在学围棋上的一些体会吧。近年做了一些郭求真,加田克司,前田陈尔,《天龙图》等等,既是练习,也是拓展死活题的视野。 而实际对局的效果才是检验一切的标准。经常遇到瓶颈,即便貌似大优的棋输了,我也无话可说,我不喜欢和对手争论,说是自己某一步棋疏忽了,改下哪里,自己就能赢下来。对手也不会是傻子,你变,对手的应法也会变,我只能认为是自己学艺不精。即便认为对手的棋很难看,很多俗手,很多地方不如自己,但不要挂在嘴上,总之别人赢了你,依然是自己棋艺不高,下次争取痛击对手的无理手。不是本格派已经落伍,说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呵呵,比如我从不下高目,超高目一类的布局,很多棋友都说我的棋是“枯燥无味,冷酷无情”,我也不知是褒还是贬。棋书太多,也看不过来,每隔一段时间,还是重打基本功,哪怕是已经掌握的死活技巧,定式变化,重读一边,细细体会,依然是妙不可言,棋力也在无形中增长。 老是想谈谈工具书类的棋书。上一篇帖子说到刚刚新买的大全辞典系列,这几日研读,实在是好书。三个版本的《死活大全(辞典)》,还是新版(辽宁版)最好。 就拿其中一题为例,蜀蓉的前两个版本(赵治勋版和编辑部版)的解说差不多,赵版7个解说图,编辑部版6个解说图,每一个图上面通常有一个归纳性的词汇,如“黑活”“扳”……如此等等,都是死活题解说的常用词汇,指具体一步棋的名称,或者是这个图的结果,没什么新意和特别之处。解完题,一会儿又忘记了。 新版(辽宁版)则不然,也许是译者的不同,还是同样一道题,7个解说图,题图用的语言比较有意思,能加深读者的印象,而且语言精辟如“以尖制点”,“以尖抵挡”,“以虎破扳”……,真是令人回味,这其实就是这个棋形之下的精髓所在,合上书,把刚刚的棋形在脑袋里回味一遍,基本就掌握了。这些基础死活题目都不算难,但实战如能正确下出来,那就堪称“妙手”了。可见战绩辉煌的好棋手不一定能当好教练,好教练不一定棋艺是最高的,关键是教练能否深入浅出地表达。个人觉得国内的一线棋手似乎没出过特别出色的棋书,反倒是一些淡出一线的如沈果孙,出了基本实用型的棋书,如《定式以后》体系非常严谨,解说也详实;还有吕国梁的《死活之谜》也很出色。黄希文虽有剪刀之嫌,天下文章一般抄,无所谓,但在棋艺传授上,我觉得此人还是有些建树,比如刚刚说到的辽宁版黄希文翻译的《死活辞典》,解说的语言比有的死活题书籍要好。 这里就说到棋书解说的语言,个人觉得以前的一些日本老棋书语言很是精到,而且有些诗意,比如林海峰《筋和形》中有一句“剑起锋所及,犹闻悲鸣声”,就相当之妙,也不知是林海峰的原创还是引用,总之恰如其分,即便一个不懂围棋的门外汉,也许看到这句话就能勾起他学围棋的兴趣呢。又如该书中林海峰在解说“相原可硕”的一个白棋名局时,语言也很有诗意和沧桑感,读者对围棋的源远流长也多了些敬畏。功夫在棋外,林海峰说出这样的话,一点也不意外,这和林海峰极佳的人品,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反观一些杂志,精彩棋局介绍了不少,却没有什么语言能打动我,废话却不少。又如某些文章,某些围棋新闻的照片描述,读来如同嚼蜡,这和川端康成的《名人隐退观战记》,以及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名人》;江崎诚致的《盘侧的风雪》,《昭和的棋》无法同日而语。别人是大文豪,专业作家当观战记者;有的杂志却是不入流体育记者或一些自吹自擂之人充当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