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雁不孤行 于 2012-9-17 22:19 编辑
明代郭汝霖1561年6月出使琉球,著有《使琉球录》一书,曰:“幸值西南风大起,瞬目千里,过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黄茅,闰五月初一,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古米山矣。”
前面所述,小琉球即台湾,黄茅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这句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赤尾屿即中国和琉球国的分界。
在此之前的1528年,陈侃出使琉球,回国亦著有《使琉球录》一书,其中曰:“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 一昼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 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 喜达于家。……又竞一日, 始至其山。有夷人驾船来问, 夷通事与之语而去。”
小琉球如前所述,即台湾,平嘉山,即彭家屿,黄毛屿,即黄尾屿,赤屿,即赤尾屿。同时,这段文字中还特别提到“古米山,乃属琉球者”,这就明确表明了琉球西界即在古米山。和前面郭汝霖文中“赤屿,界琉球地方山也”相对照,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即中国东界为赤屿,琉球西界为古米山,两国以冲绳海槽为界。
1683年(康熙22年),汪楫出使琉球,记载曰:“二十五日,……无何遂之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文中“薄暮过沟”之沟,即黑水沟,也即今之冲绳海槽。船到此处必须祭祀,而祭祀的含义,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外之界也”。
自陈侃、郑舜功之后,中国出使琉球者数十辈,皆有文章传世,其中描述和陈、郑等人大体相同,足以证明钓鱼岛非琉球之地,而为中国所有。
乾隆时,法国耶稣会教士蒋友仁绘制《坤舆全图》,这幅地图是着色世界地图,图中所标“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等六岛,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盖因该图以闽南口音标名之故也。据称该图中钓鱼岛列岛、台湾和中国大陆,皆为赤黄色,和琉球的暗绿色截然不同(我找到的这幅未着色,或许是后来翻印的?)。
乾隆朝所绘《坤舆全图》,法国传教士蒋友人所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