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飞扬围棋网-->文章故事-->欧洲围棋史谈:欧洲围棋的播种者-奥斯卡·科歇尔特
欧洲围棋史谈:欧洲围棋的播种者-奥斯卡·科歇尔特

                        多九公 著
                        
欧洲对围棋的了解,始於十七世纪初(1615)发表的利玛窦关于围棋的简单
描述。此后约260余年间,欧洲所有有关围棋的知识(虽然极为有限)全部
来自中国;可惜只得天时与地利,唯缺人和,错过了两次直接从中国传入围
棋的极好机会。

把围棋传入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主要功绩,应当属于德国人奥斯卡·科
歇尔特(Oscar Korschelt,1853-1940),他是欧洲围棋史上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


奥斯卡·科歇尔特其人及其在日本的岁月

首先,需要给奥斯卡·科歇尔特“正名”。

由于文献上的拼写省略,科歇尔特的全名往往缩写成“O. Korschelt”,以
致他的“名”产生了不同的拼法。“Otto Korschelt”便是欧美围棋文章书
籍中常常出现的一例。1965年,当科歇尔特的著作《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Go’》的英译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在美国出版时,
德国汉堡的科特·梅斯纳尔博士(Dr. Kurt Meissner),《德国人在日本 
1639-1960》(Deutsche in Japan 1639-1960)的作者,向编译者指出,
科歇尔特的全名应是“Oscar Korschelt”。但“Oscar”还有一种不同的拼
法“Oskar”,两者仅有一个字母的差别。如果在网上用google输入“Oscar 
Korschelt”和“Oskar Korschelt”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对应的是同一人。

关于科歇尔特在日本的居留日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根据科特·梅斯纳尔博士提供的资料,奥斯卡·科歇尔特是一位农艺学家,
应农业商业部之召,前往日本检测土壤。他于1862年到日本,一直住到1882
年左右。另一位欧洲围棋先驱、德国人布鲁诺·鲁格尔(Bruno Ruger,1886
-1972)曾与晚年的科歇尔特对局。根据他的说法,科歇尔特在日本住了约
十年,从1876年到1886年。然而,来自日本的较新资料(注1)表明,科歇
尔特在日本住了约九年,从1875年到1884年。

上述后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较为可靠,而梅斯纳尔博士提供的日期显然有
错。

关于奥斯卡·科歇尔特在日本从事的职业,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较早的一
说为铁路工程师(注2);一说为农艺学家(见前述)(注3);一说为当时
东京大学讲授算术和药学的教师(注4);还有一说为执行外交任务的(注5)。

根据笔者最近收集到的资料(注6),奥斯卡·科歇尔特1853年出生於德国
萨克森(Saxony)的柏塞尔斯道夫(Berthelsdorf),他曾在德累斯顿工业
学院(Polytechnikum Dresden)和柏林大学(Berlin University)求学。
赴日之前,他在德累斯顿(Dresden)任化学工程师,又在莱比锡(Leipzig)
的几家酿酒厂任酿酒工程师。科歇尔特於1875年12月到达日本,先在东京大
学医学院讲授算术和制药化学(1876年12月15日-1879年11月1日),1879
年任内务省地理局地质课新设置的分析挂首任挂长,之后(1880年1月1日-
1884年11月1日)一直从事日本的地质调查,1882年农商务省地质调查所成
立后再任分析係係长(注7)。科歇尔於1884年11月离开日本。

科歇尔特在日本发表的文章大都与科学技术有关,诸如关于东京的水资源,
关于用大麦酿制日本清酒的方法,关于日本海盐的制造,关于日本漆的化学,
关于日本部分地区的地质调查,等等;还有一篇关于日本的算命方法。


科歇尔特的围棋奇缘

科歇尔特是一个盘上游戏(Board Game)的爱好者,到日本后,很快注意到
日本流行的两种棋类游戏:围棋和将棋。科歇尔特认为,将棋与国际象棋
(Chess)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与国际象棋相比还差很多。对此科歇尔特列
举了几点理由(注8),诸如将棋规则、棋子活动的限制、缺乏对将棋理论
的研究,等等;不过,将棋仍是一种高级的盘上游戏,远胜于普通的盘上游
戏如西洋跳棋(Checkers)。

真正使科歇尔特产生强烈兴趣的,是在日本有“国技”之称、传自中国的古
老游戏-围棋。

在日本工作期间(大约是在到日本后不久),科歇尔特曾经生了一场大病,
卧床多日。所谓“因祸得福”,这使科歇尔特有充裕的时间,自学了他认为
是“简单乏味”的围棋规则及基础知识。

不过,对科歇尔特来说,自学围棋并不容易。当时,国际象棋的理论在欧洲
已有相当系统的研究,有各种教材供初学者循序渐进。相比之下,虽然江户
时期以来日本出版的围棋对局谱集授子谱集并不少,但这些棋谱集上几无解
说,偶而有也不过是只言片语,过于简略,远非初学者所能领会。对此,科
歇尔特感叹道:“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指导初学者直接领略围棋的精髓,学
棋者必须师从名家,面对面地接受指导,一步一步慢慢地耐心地学习。”

相传(注9),科歇尔特曾请人介绍,求见十三世井上因硕(松本锦四郎,
1831-1891),欲拜师学弈。“毛唐人岂能解此清戏?就是教也教不会的啊!”
因硕对此嗤之以鼻,当下回绝。“毛唐人”就是“洋鬼子”的意思,是当时
日本人对欧美人的蔑称。

科歇尔特到达日本时,十四世本因坊秀和(八段,1820-1873)已去世二年。
当时日本只剩下两位七段:坊门元老、“天保四杰”之一的伊藤松和(1801
-1878)和村濑秀甫(1838-1886,首任方圆社社长、十八世本因坊)。松
和年事已高;秀甫则因恩师去世伤心不已,又去越后漫游。此时“棋院四家”
各家的家督是:十五世本因坊秀悦(1850-1890),六段,继位后正值本因
坊家极度穷乏之时,以致精神异常,最终发狂;十世安井算英(1847-1903),
五段;十三世林秀荣(1852-1907,十七、十九世本因坊),五段;十三世
井上因硕松本锦四郎,六段。比较起来,井上因硕资格最老,且正当盛年。
此时此刻,科歇尔特欲在东京求访名师,井上因硕成为首选也就很自然了。

第一次求师就遭到拒绝,并没有使科歇尔特灰心丧气,他终于又等到了一次
机会。明治十二年(1879)4月20日,方圆社在东京成立,由当时日本最强
的棋家村濑秀甫任首任社长。于是科歇尔特又托人引见,拜访了秀甫,表达
了拜师的愿望。

秀甫素有大志,曾对人言:“逢此文明开化之世,有机会向世界传播国技围
棋,幸莫大焉。”遂欣然收科歇尔特为徒。当时,在方圆社学棋的欧洲人士
还有英国公使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1828-1885,1883年调任
驻华公使)和德国公使艾尔雅等人。

秀甫亲自为科歇尔特讲授围棋,一开始授十三子,后来逐渐减到七子,但是
科歇尔特还是一盘也赢不了(见注3);最后减为授六子(见注4)。如果按
方圆社的“级位制”来计算,科歇尔特的棋力大致相当于“二级初段”。当
然,科歇尔特的真正棋力可能要稍弱一些。

在秀甫的精心指导之下,科歇尔特的棋力显著提高,终于得以一窥围棋之奥。
当他认识到围棋的魅力及其战略战术的技巧水准足以挑战国际象棋时,便决
心向欧洲的国际象棋界介绍围棋。

从1880年9月起,科歇尔特在德国的一份大型杂志、“德国东亚研究协会”会
刊《Mitth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Natur und Volkerkunde 
Ostasiens》的第21-24卷上,开始连载系列围棋文章《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Go’》(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1881年,单行本《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Go’,Ein Konkurrent des Schach》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在日本横滨印刷发
行。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德文)写成的完整的围棋书。


重返德国(注10)

科歇尔特於1884年11月离开日本,他在日本住了差不多整整九年。科歇尔特
先到香港,计划在那里开办公司,但没有成功,时在1885年。翌年,即1886
年,科歇尔特终于重返德国。

回国之后,科歇尔特的主要活动都与围棋无关。科歇尔特的兴趣相当广泛,
1891年,他发明了一项医疗器械,并申请了专利;1892年,他完成了一本以
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专著,此书於1920年再版;1913年,他写了
一篇长达30页的文章,纠正了当时一本著名的国际象棋练习题集中出现的错
误,。此书连同科氏的更正於1979年在瑞士重新出版发行。

作为欧洲第一本围棋著作的作者,科歇尔特本人似乎并没有积极地在德国人
中间传播围棋知识。当1919年《德国围棋杂志》(Deutsche Go-Zeitung)
由布鲁诺·鲁格尔重新出版发行时,科歇尔特的姓名出现在订阅者名单上,
表明他尚未完全脱离围棋。不过,由于在德国缺乏合适的训练机会,科歇尔
特的棋力明显地下降了。晚年时,他曾与来访的鲁格尔下了二局棋(注11),
都输了。

奥斯卡·科歇尔特於1940年在莱比锡去世。


科歇尔特的围棋著作

这里对科歇尔特的围棋著作(英译本)作一些介绍。英译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中译为:围棋的理论与实践)是根据科歇尔特在前
述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整理编译而成的,於1965年在美国出版。全书共分
七章。

第一章:围棋简介。在这一章里,科歇尔特简要地叙述了他学习围棋的经过
(见前述),对围棋与国际象棋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围棋是国际象
棋的竞争对手”。科歇尔特也阐述了撰写此书的原因,是为了向欧洲传播围
棋。

科歇尔特是历史上兼通围棋与国际象棋的第一人,他对围棋与国际象棋进行
的全面比较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试摘译其中的二段如下:

“象棋和围棋都是对抗性的或战争游戏,两者都是主要由战术和战略的技能
来控制局势的。不过,典型的象棋对抗形式如同古代战争,国王是争斗的中
心,一旦国王被擒,这一方就输了。在这种骑士性的抗争中,胜利或失败大
都取决与单个或群体贵族的优秀素质,而不是作为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大规模
群众运动。

不同于国际象棋单一争斗的形象,围棋远远象整个战役或复杂战争的全景。
所以,围棋更象现代化战争,战略性的大规模运动是胜利的根本决定因素。
战斗经常同时或连续地在棋盘的不同部位展开,堡垒或根据地被包围和攻克,
除非及时补强做活,整个军队就会在防线上受到攻击和被歼。如同现代战争,
没有战术准备的直接战斗是很少发生的。事实上,过早地直接交战常常会导
致失败。全局战略并且只有全局战略才能确保胜利。”

后人以比较围棋与国际象棋异同为题材的文章有不少,所作的比较越来越精
细,遣词造句也更为准确优雅,但大都是科歇尔特论述的进一步发挥。

第二章:围棋历史。科歇尔特从中国的传说“尧造围棋”开始,谈到日本的
传说“吉备真备渡唐传来围棋”,“名人”的起源,江户时期的“棋院四家”,
御城棋,等等,主要介绍日本的围棋史。

该章结束前有一小段十分引人注目。科歇尔特写道:“在日本,主要是由于
政府(笔者注:指的是德川幕府)的支持,围棋技艺得到高度发展。但是,
围棋在其祖国中国似日渐式微。日本棋士证实,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一人能达
到日本初段的水平。”

当时日本已有相当多的有段棋手,根据明治八年(1875)十三世井上因硕编
的《日本国中围棋段付》(有段者人名录)上的记载,“棋院四家”门下有
段者达370人。因此,有某一个或几个低段棋手曾经到过中国并在某些地方
所向无敌,完全是有可能的。但当时中日之间并无围棋名手交锋的记录,晚
清国手周小松(1820-1891)尚且在世,日本棋士的结论未免下的过早了。

然而,晚清末期中国围棋日益衰落确实已成事实。1909年,日本棋家高部道
平(当时四段,1882-1951)访华,把所有中国名手降到二子。如果以高部
的四段为基准,用传统的“一段差半子”来推算,当时所有中国名手的棋力
都到不了初段!从这一角度来看,科歇尔特的记录比高部道平的发现早了近
三十年!

第三章:围棋的下法与规则。值得提一笔的是,科歇尔特模仿国际象棋记谱
法,首次使用英文字母为横坐标和阿拉伯数字为纵坐标来记录围棋谱(事实
上,科歇尔特最初发表的围棋文章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围棋图形)。如今常见
的围棋程序所显示的棋盘图形大都是这样表示的。

第四章:实战对局范例。一共介绍了12局实战棋谱。第一局村濑秀甫对内垣
末吉(1847-1918,方圆社六段,追赠七段),余下的11局都选自九世安井
算知(1810-1858)的对局集《佳致精局》(1848)。科歇尔特相当详细地
解说了每一局棋。

第五章:死活与手筋。科歇尔特收录了196个问题,全部选自十一世林元美
(1778-1861)的名著《棋经众妙》(1812)。

第六章;收官技巧。一共收录了46个常见收官问题,全部取自十一世井上因
硕(幻庵)(1798-1859)的著作《围棋终解录》(1844)。

第七章:村濑秀甫的布局理论。收录了秀甫为黑棋设计的布局50局,其中四
子10局,三子10局,二子14局,对子16局。这些布局都是秀甫为科歇尔特选
的,取自当时尚未出版的秀甫的名著《方圆新法》(1882)。

科歇尔特编写的围棋著作涵盖了围棋技术的各个方面,但程度较深,不太适
合于自学的初学者。如果有人指导,则完全可以当一本围棋教材。

科氏著作的英译本发行量最大,重印多次,最近的一版是2000年印刷的。其
德文原版也曾在1973年重新刊行。


围棋传入西方世界

科歇尔特在他的围棋文章里写道:“我深信,为了使围棋在欧洲得到重视,
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编写一本阐明围棋战略的完整清晰的教程。我们的
象棋界将认识到围棋技巧的独特和深度完全能与象棋媲美,围棋会很快和象
棋一样得到人们的热爱。”(注12)

科歇尔特的围棋著作发表之后,1882年,莱比锡出现了围棋群体。德国人理
查德·舒利格(Richard Schurig,1870-1896)根据科歇尔特的著作撰写
了一本简洁明了的围棋普及读物,当年就连续印刷了好几次,还出了第二版
(注13),颇受读者的欢迎。同一家出版公司(Moritz Ruhl)在发行围棋
图书时兼售围棋用具,而且至少有二、三种不同价格的棋具,最简单的一种
是用硬纸板制作的棋盘和棋子(注14)。

围棋也很快从德国传入邻国奥地利。1882年,在维也纳的报纸上还出现了奥
地利本国制作的围棋棋具的广告。

科歇尔特的预见相当准确,绝大多数欧洲早期的围棋爱好者也都是国际象棋
的高手,其中最著名的是国际象棋史上的第二位世界冠军伊曼纽尔·拉斯克
(Emanuel Lasker,1868-1941)、爱德华·拉斯克(Edward Lasker,1885
-1981)等人,他们都是通过科歇尔特的著作(直接或间接地)学会下围棋
的(注15)。

1902年2月5日起,新西兰南部商业中心达尼丁(Dunedin)的一份周报《奥
塔哥见证报》(Otago Witness)开始翻译连载科歇尔特发表在杂志上的围
棋文章,直到1903年3月止,整整刊登了一年多。这是科歇尔特围棋文章的
第一次完整的英译,比1965年在美国出版的英译本早了60多年!(注16)

科歇尔特的著作也直接影响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Arthur Smith,1870-
1929)於1908年出版的历史上第一本英文围棋著作《围棋:日本国技》
(The Game of Go: The National Game of Japan)(注17)。事实上,史
密斯写的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直接取自科歇尔特的著作。

至此,围棋已传入整个西方世界。



多九公
2003年9月25日 初稿
2003年10月5日 修订

------------

(注1)水口繁雄,《围碁の文化誌》:日本棋院,2001,“52,初の欧文入
門書”,p.176。

(注2)濑越宪作,《围碁随想:手谈》:濑越围棋普及会出版部,1956;
p.132。又见於《Go Monthly Review》,Vol.3,No.5,1963。后者也有可能
源於前者。

(注3)Oscar Korschel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Translated & 
Edited by Samuel P. King & George G. Leckie,Tuttle Publishing,1965;
Editor's Preface。

(注4)林裕,《围碁百科辞典(改订增补)》:金園社,1983;“外国人名
辞典”,p.299。

(注5)Franco Pratesi,《EUROGO1,Go in Europe,Part 1: Until 1920》,
Frienze:Multimage,2003,p.54。此说之原始出处不详。

(注6)笔者与Michael Rauck博士的通信和日本内务省地理局网站提供的资
料。Rauck博士曾研究科歇尔特在日本的活动。

(注7)课、挂、係:“课”相当于中国行政系统的“科”;“挂”和“係”
相同,属于“课”的下级,大致上相当于“科”以下的“室”或“组”。

(注8)科歇尔特的对将棋的看法未必正确,但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注9)有关科歇尔特向十三世井上因硕求师遭拒的逸闻,见於濑越宪作名誉
九段的两篇随笔,分别刊於他的两本随笔集。
1,《围碁随想:手谈》,濑越围棋普及会出版部,1956;“村濑秀甫氏と
コルセルト氏”,p.130-132.
2,《碁と人生》,日本棋院,1966;“国外の碁の话”,p.37-44.

(注10)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来自Franco Pratesi的新著,见(注5),p.56-57。

(注11)Bruno Ruger,The two of us: Go and I,Go memories,Ranka Yearbook 
2000。布鲁诺·鲁格尔是1911年开始学下围棋的,回忆录内没有交代他与科歇
尔特对局的日期。

(注12)见英译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第一章。

(注13)Schurig R., Go: das Nationalspiel der Japaner, ausfuhrlich 
und leicht fasslich dargestellt. Leipzig: Moritz Ruhl, 1882, 16p.
Schurig R., Go: das Nationalspiel der Japaner, ausfuhrlich und leicht 
fasslich dargestellt. Zweite Auflage. Leipzig: Moritz Ruhl, 1882, 34p.
转引自(注5),p.58.

(注14)同(注5),p.58.

(注15)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请参看笔者的文章《国际象棋史上两个著名的拉斯
克与围棋(修订稿)》,2003。

(注16)“Early Go in Otago”,原载新西兰围棋杂志“Kiwi”,August,1990.
http://homepages.ihng.co.nz/~barryp/earlygo.htm

(注17)Arthur Smith,The Game of Go: The National Game of Japan,
New York:Moffat Yard and Company,1908,220p.


 Copyright(C) 2004版权所有, flygo.net 飞扬围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