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锐
2004年围甲联赛尽管没有冠名,在静悄悄中开幕,但实际上,6年围甲变化巨大,特别是在12支参赛队中,变化尤为明显。自70年代起就参加团体赛的曹大元九段说:“作为个人项目的围棋,围甲联赛能做到今天这个局面,已经十分不易了。”
俱乐部制渐成主流
1999年首届围甲联赛,10支围甲队中,除了中信大三元、成都五牛两队之外,其他8支围甲队无一例外都属于体工运动队制,其自主权几乎是空白。
2000年,俱乐部制的福建红古田队介入围甲,名义上该队隶属于福建体育局,但自主经营,是一支俱乐部体制的围甲队。
2001年,同为俱乐部体制的四川娇子队(原成都五牛队)、贵州卫视队现身围甲,加上福建红古田队,俱乐部体制的围甲队已有三支,占据了围甲队的四分之一。
2002年是6年围甲变化最大的一年。财大气粗的浙江新湖队、深圳喜悦洋参队投入围甲,他们甫一亮相出手不凡,引进李昌镐、曹薰铉等超级外援,在抬升围甲“门槛”的同时,也给围甲注入了强大活力。
一年之后,山东齐鲁晚报围甲队诞生,北京大兴兴创、北京海淀亿城、武汉复地这些新面孔亦先后出现,加上已在围甲中立足的四川娇子队、贵州卫视队,俱乐部制的围甲队已占据了围甲队的一半。
2004年,贵州咳速停队高调进入围甲,这支完全拥有自主权、经营权的围甲队投身围甲后,围甲12支参赛队中的传统体制成分已越来越少,虽然与真正意义上的联赛尚有不少距离,但毕竟已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围甲队活力初现
目前的围甲队中,齐鲁晚报鲁抗医药队、贵州咳速停队、重庆建设摩托队、贵州卫视队、四川娇子队是在经营上取得成功的几支队。他们体制灵活,最大限度地拥有市场运作必需的自主权。
齐鲁晚报围棋俱乐部成立后,齐鲁晚报成最大股东,曹大元九段个人入股,吸收鲁抗医药等赞助,加上出售主场、举办比赛、业余培训等等,2003年该俱乐部经营状况良好,当属最成功的围甲俱乐部队。
贵州咳速停队则又是围甲队中另一典范。该队虽然不像鲁抗医药队那样依托俱乐部经营,但该队隶属于贵州百灵制药(原贵州安顺制药),贵州百灵制药已将其完全改造成一支企业围甲队。棋手享受公司高级员工的待遇,公司每年为围甲队大量输血,最初的企业单纯赞助行为已演变为企业经营行为。不夸张地说,这支队尽管最为年轻,没有任何背景,但也因此成为最没有历史积淀甚至包袱的围甲队。
其他如重庆建设摩托队虽是体工队建制,但在能量巨大的杨一教练运作下,该队几年来在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中游刃有余,两方得利,互不掣肘,这当然是个例了。
体制依然是瓶颈
2004年,河北恒信实业队董彦七段被迫撂荒一年,无疑是现今围甲转会体制下的牺牲品。
因为需要三方同意才能转会,转会壁垒依然客观存在,2004年只有张学斌四段、王雷三段两位小棋手得以成功转会,而其他稍具影响力的棋手根本动不了。
王汝南院长在谈到自由转会体制难以实现时说,一旦实现自由转会,顶尖棋手的利益得以充分保障,但其他更多的棋手却也将失去保障,转会难不在于“上限”,而在于“下限”;从实际操作来说,棋协与各省市体育局平级,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
尽管有类似常昊若干年之内转不出上海队的现实存在,但传统体工制的围甲队已纷纷触礁,江苏、河南、广东、平煤、河北等体制滞后的围甲队相约般降级,就是实力无比雄厚的上海队,5届围甲均不能夺冠,也不能不说是传统体制约束之过。
5年围甲,中国棋手已培育出一个数量不小的一流棋手层,一线棋手的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围甲,象棋联赛、国际象棋联赛也纷纷跟进,围甲之成功不容置疑。在围甲队经营越来越成功、越来越成熟的大趋势下,围甲在自下而上的动力源泉中,前途没有理由不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