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多九公 于 2017-12-13 02:31 编辑
六、關於鄒元煥
六·一、地方志上的記錄
凌元煥是武進人,亦有棋譜傳世,但在武進地方志上找不到凌之記錄。然而,另一名沒有棋譜傳世的清初武進棋家鄒元煥,其名卻載入了地方志。
清代共有四部武進地方志:《康熙武進縣志》(1684)、《乾隆武進縣志》(1765)、《道光武進陽湖縣志》(1843)、《光緒武進陽湖縣志》(1879)。雍正四年(1726),武進析分陽湖縣,又有《乾隆陽湖縣志》(1765)。筆者經眼者有乾隆、光緒兩志,現將志中與鄒元煥有關的記載轉錄如下:
《乾隆武進縣志》(卷十·方伎) 【國朝】高蘭泉,名尚正,善奕,稱國工。年九十餘,耳聰目明,好奕不倦。同時鄒元煥,名繹先,以十三四歲,卽擅其長。遊燕,公卿爭延致,與過百齡、盛聖逢同稱。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六·人物·藝術) 【國朝】高尚正,字蘭泉,善奕,稱國手,年九十餘,耳目猶聰明。鄒繹先,年十三卽以奕游京師,與過百齡、盛聖逢齊名。(下略)
兩筆記錄,顯然以乾隆志爲佳,因爲保留了鄒氏字號,比光緒志完整。
事實上,成書於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之中,已有高尚志、鄒元煥的小傳,引自《武進縣志》,與乾隆志記錄完全一致。【註1】換言之,乾隆志上的記錄實際上出自康熙志。順便提一筆,黃俊《弈人傳》誤將高尚正、鄒繹先歸入明代弈人。
盛聖逢,卽盛大有,名有年,號聖逢。在現有的圍棋文獻中,皆記盛大有名年,實誤。
六·二、姜宸英與鄒元煥
地方志中的人物傳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依據前人所傳文獻,一是採訪傳主後人或熟悉本地掌故的耆老。上述鄒元煥的記錄,似有可能與姜宸英所撰《弈譜序》有關。
姜宸英:《弈譜序》【註2】 弈之有品,起自劉宋。於時風流相扇,至宰相論評,人主裁决,可謂盛矣。其爲之譜者,漢桓譚有十三篇,唐王積薪金谷圖,宋徐鉉撰其凡例,而隋志載棋勢數家。王世貞歷數近世國手源流,温州鮑一中、李沖後先出,爲永嘉派。婺源汪曙劣鮑一路,程汝亮晚出勝之,爲徽州派。顏倫善決局,後李時(養)與齊名,爲京師派。弈之有派,自世貞說始也。至今日而稱弈者尤多。予所及見者,若梁溪過百齡,吳門李元劭、盛大有,武林季心雪,新安汪(漢)年,名皆出前數輩上。而毘陵鄒君以後起年少,一朝而頡頏於其間,所至高門朱邸爭相延致,其布局一成譜,卽當時傳布。余嘗聽其言論起手布置,若爲得勢多,若爲失勢覺,全局大勢,落落然數着可定。雖予意不好此,然每有味乎其言之也。君於是并緝前後弈譜,合爲若干卷,又蒐采經史子集、諸小說家及弈理者,卽備載之於篇,蓋欲以啟悟後學之資,聞見之助。其用心亦云勤矣。夫弈之爲道微也,然猶不能以無所師法而後工。今也爲其道而棄其法,欲以求工於古人,難已。以鄒君之用心,而移之於好學嗜古者,其可量乎哉!此予之所以不能無深慨也。【註3】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谿人。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順天舉人,康熙間以薦入明史館,充纂修官。三十六年丁丑(1698)進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時年已七十。三十八年(1700)充順天鄉試副考官,坐科場案下獄病死。有《姜先生全集》。
《弈譜序》僅提到“毘陵鄒君”,並非全名。然而所述“鄒君”事蹟,則與前文乾隆志上鄒元煥小傳相符,以故筆者認爲兩者對應的是同一人。
姜宸英另有一篇《鄒君針灸書序》,【註4】似亦爲鄒元煥所作。文中有云: “……予在京師識鄒君,時稱述其尊甫聞望,君蓋隱君子也。予去年病困,客言用艾可愈,延醫治之。鄒君在傍,指穴數處,時有所駁難,醫者不能違也。予因叩其從來。歷言隱君故讀書,旣自放棄,則學醫,尤工箴灸,挾此技數十年,能立起沉痼,實不取人一錢,故術雖工而其家之貧益甚。從予啟視其篋衍,則手訂書針灸藥脉各二卷在焉。其意以無資鋟行其書,使吾父利益之道久鬱不廣,求余一言,以告於當世之有力者。……鄒君本以善奕遊京師,然而其於父之學也,則固已得之於心手之際矣。”
姜宸英筆下甚吝,“鄒君”爲其治病,竟連里籍名號都不在序文中提及。唯一能把他與鄒元煥聯繫起來的是一句“鄒君本以善奕遊京師”。
能以善奕遊京師者,自然不是凡品。所以,筆者以爲上述姜宸英兩篇文章中的“鄒君”其實是同一人,亦即鄒元煥。
姜宸英曾到京師多次,早先赴京皆居不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姜宸英上京,住了約一至二個月,六月初在徐象乾宅結識納蘭性德。十七年戊午(1678),姜宸英爲徐元文以“有史才”薦入館,次年秋丁母憂南歸。二十年辛酉(1681)十二月,姜宸英服闋回京,明年入史館,纂修明史,以後長住北京。
以上兩篇文章都作於北京,日期不明,多半在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之後。姜宸英與鄒元煥相識的日期要早幾年。
六·三、阮旻錫與鄒元煥
阮旻錫(1627~1712?),字疇生,號夢庵,福建同安人。明諸生。幼孤,泛海學賈以養母。甲申國變,慨然棄舉子業,師事曾櫻,傳性理學,患難與共。又講習風雅,旁及道藏、釋典、兵法、醫卜、方技之書,靡不淹貫。出覽名山大川,北至京師。康熙二十二年(1682)於北京太子峪觀音庵出家,法號超全。三十三年(1694)南歸,僑居廈門。有《夕陽寮詩稿》。
《夕陽寮詩稿》原本十二卷,現存卷三至卷十二,卷一卷二已佚。詩稿分體編排,缺卷內容當爲五言古詩。詩作起自康熙二年癸卯(1663),終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阮旻錫在北京居住多年,與國手周東侯、鄒元煥都有交往。單獨贈周與鄒的詩各有二首,記錄二人對局的組詩六首,共計十首。
《送鄒元煥回江南》【註5】 久作燕山客,春風幾度花。橘中堪避世,壺內卽爲家。朔雪沾春雁,吳天過暮鴉。扁舟歸去好,相望赤城霞。
從這首詩可以得到一些相當重要的信息。起句“久作燕山客”,說明鄒元煥已在北京住了很久。不過,單獨一個“久”字含義模糊,無法知道其在詩中代表多少年。或可認爲鄒元煥自少年時入京,第一次作回鄉之行。
頷聯用了兩個著名的典故。“橘中”典出唐牛僧孺《玄怪錄》“巴邛人”:“有巴邛人,不知姓名,家有橘園。因霜後,諸橘盡收,餘有兩大橘,如三斗盎。巴人異之,卽令攀摘。輕重亦如常橘,剖開,每橘有二老叟,鬢眉皤然,肌體紅潤,皆相對象戲。”此典原爲象棋,後世《梨軒曼衍》云:“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其始出於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仙家,養性樂道之具也。”則已將此典改爲圍棋。於是“橘中”成爲圍棋、象棋混用之典。“橘中堪避世”隱喻鄒元煥善弈。
“壺內”典出《後漢書》卷八十二下·費長房傳:“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爲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覩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公,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老翁便是傳說中的仙人“壺公”,後費長房從壺公修道成仙。“壺內卽爲家”當隱喻鄒元煥能醫。
這兩句詩驗證了筆者從姜宸英文章得出的結論。
根據同卷前後詩作,亦可考出鄒元煥回鄉的日期範圍。此詩稍前有詩《送林穆之往丁雁水樞部通慧河署兼訂盤山之遊》,稍後則有詩作於康熙十九庚申(1680),阮旻錫回到福建。
丁煒(1634~1696),字澹汝,號雁水,又號問山,福建晉江人。順治八年(1651)弱冠補縣學生。十二年(1655)選授漳平教諭,改魯山丞,遷直隸獻縣知縣,擢戶部主事,遷員外郎,除兵部武選司郎中,督理通惠河役。出爲江西分巡贛南道,官至湖廣按察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目疾寓金陵就醫,尋歸。越七年卒。著有《問山詩集》。
丁煒《春暉堂詩序》起句云:“歲己未,余督潞河三年役竣,仍以兵曹郎守銓政府。”【註6】 己未是康熙十八年(1679),往前推三年,則爲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丁煒督理通惠河役卽始於此年(或下一年)。潞河爲北運河的俗名,通惠河開鑿於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間(1291~1292),明清時又名大通河,俗名裏漕河,導源西山諸泉,向東注入北運河。
考察前後詩作所在的月份,又據“朔雪沾春雁”之意,可以推知《送鄒元煥回江南》作於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至十九年庚申(1680)四年間某一年的初春,以最後一年的可能性較大。因爲詩集分體編排,儘管順序不變,仍然很難精確地判斷詩作的具體日期。
《同張錫卣鄒元煥宿司業達公齋堂同限韻》【註7】 西園翰墨屬公家,東觀談經散早衙。棋局邀人傾竹葉,詩情對客詠梅花。蔬陳玉版燒冬筍,水汲銀瓶注晚茶。坐久虛堂新月上,半庭雲影護窗紗。
這首詩作於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至二十四年乙丑(1685)間。鄒元煥已重回北京。
《觀棋六首》(周東侯鄒元煥對局)【註8】 皐城周子奕中禪,悟得個中一著先。我似爛柯山中客,人間又復見秋仙。 其二 渾然太極本涵三,低手徒從落子參。十九道中空界在,蜀山休聽婦姑談。 其三 鄒子後來更用奇,侵邊奪角腹雙持。偏師雪夜平淮蔡,並許中原建鼓旗。 其四 半庭秋雨一簾寒,小角斜飛局未殘。莫遣忙中鬆一子,縱教國手救應難。 其五 長日無心已息機,滿枰翻覆是耶非。卽今誰命東山駕,賭取張玄別墅歸。 其六 擾擾干戈未得閒,六朝殘照楚江山。當機勝負誰能決?只在傍觀袖手間。
這組詩作於康熙二十七戊辰(1688)阮旻錫赴武昌之前,地點在北京,具體年份難以考定。雖然周東侯與鄒元煥的對局譜沒有傳到後世,能有這樣的文字記錄,亦彌足珍貴。
六·四、屈大均與鄒元煥 屈大均(1630~1696),原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號畢池,一號冷君,廣東番禺人。順治末曾至會稽,與魏畊等同預通海之謀。後入空門,師函罡,法號今種,字一靈。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諸省。詩與陳恭尹、梁佩蘭稱“嶺南三大家”。有《翁山詩外》、《道援堂詩》等集。所著均爲乾隆時嚴禁之書。
鄒元煥曾到廣州拜訪屈大均,屈有詩相贈。
《題鄒元煥荷鉏小影》(鄒與故人成侯同畫,作道人衣貌,時成侯已没,故起句感慨係之)【註9】 化鶴盧躭去幾年,蜉蝣衣服已成煙。羚羊峡口君休去,柯爛歸來未是仙。(君善奕,時從端州至五羊。端州峡口有爛柯山,相傳王質遇仙之所。) 其二 丁丁我亦一山樵,斤斧秋來日在腰。欲作仙人棋弟子,芝房賭取董仁嬌。
“丁丁我亦一山樵,斤斧秋來日在腰。”此二句似爲屈大均自述,如此,則其時當爲秋天。又據集中編次,這組詩應作於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秋,【註10】鄒元煥從端州來到廣州。是年春,凌元煥來到端州,重陽節時還在。如今,又有鄒元煥也到端州。這難道是巧合?筆者將在下一部份詳細討論凌元煥與鄒元煥之間的關係,此處暫且略過。
“觀棋爛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圍棋傳說,發生的地點就被稱爲“爛柯山”。著名的爛柯山有三處,分別在浙江衢州、廣東端州和河南新安。其中,最著名是衢州爛柯山,爲道家“青霞第八洞天”。端州爛柯山又名斧柯山,名氣略小,但也常在歷代詩文中出現。
六·五、王原祁與鄒元煥
王原祁(1646~1715),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時敏孫,揆子。康熙八年己酉(1669)舉人,九年庚戌(1670)進士,觀政吏部,改除直隸任縣知縣。擢給諫,改翰林,補春坊,官至戶部左侍郎,充書畫譜總裁,鑑定內府古今名書畫。以疾卒於官。工詩文,尤精畫法。有《罨畫集》。
清初著名畫家有“六大家”之說,“四王、吳、惲”,卽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與惲壽平。王原祁山水法黃公望,盡高曠之致。
王原祁喜弈,亦喜與圍棋國手交往。據筆者所見文獻,出入王原祁邸的國手就有鄒元煥、婁子恩、姚文侯、吳來儀、江天遠等人。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王原祁丁父憂鄉居,延請文人徐司民入太倉王府授館。徐善弈,且精畫理,與王原祁頗爲投緣,多次得到王氏贈畫。
時有國手聚集京師王原祁邸對局,如若機緣湊巧,勝者還能得到王氏親筆畫作爲獎品。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初春將盡,王原祁正以梅道人法寫就一幅山水,【註11】值國手婁子恒、姚文侯來訪對弈,觀戰者鄒元煥、陳位公等人提議以畫贈勝者,王原祁欣然應允。局終,姚文侯得勝,王原祁卽在畫上題詞以紀其事:
康熙甲申孟春之杪,料峭乍舒,風日晴美,閒窻寂靜,鳥啼花放。余公餘乘暇,放筆寫梅道人法。甫竟,適婁君子恒、姚君文侯來寓對奕。清景嘉會,良不多覯。時觀奕者爲鄒君元煥、陳君位公、吳子玉培,暨蕉士、覆千二上人,欲余卽以此圖寓旌勝之意。因奉贈文侯先生并紀其事。麓臺祁。
其時王原祁在京爲官,故此畫作於北京。而鄒元煥幾度離京,又回到北京,可知他多半已在京定居。
婁子恒,一作婁子恩,浙江山陰人。姚文侯,名斌,江蘇南匯人。《乾隆南匯縣新志》卷十三·藝術: 姚斌,字文侯,周浦人。善弈。一日,在王侍郎原祁處與婁子恒對局。侍郎放筆摹梅道人法,以爲旌胜具。子恒負一子,乃贈斌。有弈譜行世。
小傳中所記卽源自此畫,現名《王原祁贈姚文侯勝弈圖》,藏廣東美術館。
六·六、小結
以上是筆者所發現的關於鄒元煥的資料。現將鄒元煥的已知行跡簡要地歸納如下: 鄒元煥是江蘇武進人,十三四歲時以善弈成名,遊京師,上京日期不明。約在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至十九年庚申(1680)間,鄒元煥曾經回鄉,其時已在北京居住多年。二十三年甲子(1684)至二十四年乙丑(1685)間在北京,再次上京日期不明。二十六年丁卯(1687)秋在廣東端州,再到廣州。離開廣東後,鄒元煥又回到北京。已知最後記錄在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鄒元煥在王原祁邸觀弈,他多半已在北京定居。
【註1】《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七百九十九卷·奕棋部·名流列傳 【註2】(清)姜宸英:《湛園未定稿》,康熙刻本,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61冊,647頁。又見《湛園未定稿》,卷五;清代詩文集彙編107冊,112頁。 【註3】文章中幾處人名有些問題:李時養,原文缺“養”字;汪漢年,原文誤作“汪盛年”。李元劭,又作李元兆,吳音中劭、兆同音。 【註4】(清)姜宸英:《湛園未定稿》,康熙刻本,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61冊,639頁。又見《湛園未定稿》,卷五;清代詩文集彙編107冊,111頁。 【註5】(清)阮旻錫:《夕陽寮詩稿》,卷五·五言律詩;臺灣文獻彙刊第一輯09冊,268頁。 【註6】(清)丁煒:《問山文集》,卷一·序;清代詩文集彙編132冊,484頁 【註7】(清)阮旻錫:《夕陽寮詩稿》,卷九·七言律詩(下);臺灣文獻彙刊第一輯09冊,341頁。 【註8】(清)阮旻錫:《夕陽寮詩稿》,卷十二·七言絕句;臺灣文獻彙刊第一輯09冊,388頁。 【註9】(清)屈大均:《翁山詩外》,卷十三·七絕一;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11冊,729頁。又見清代詩文集彙編118冊,723頁。 【註10】《題鄒元煥荷鉏小影》同卷稍前有《將往瓊南口占別司香者》,稍後有《哭周處士簹谷》,都作於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參見陳永正主編:《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卷十;下冊,746頁。《箋校》未收屈氏贈鄒元煥之詩,或因箋校者不知鄒爲何人所致。 【註11】梅道人,卽吳鎮(1280~1354),字仲珪,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工詞翰,善畫山水竹石。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末四大家。
|